圖書

女記者3年半寫17本打車日記 因打車難開始記日記

時間:2015-05-27 14:28   來源:北京晚報

  在北京“的哥”接送過的所有乘客中,女記者張瑾是一位“很不尋常”的“常客”——雖然家裏有車,出門卻偏愛打的;每次一上車就坐到副駕駛位置,邊與“的哥”暢聊行業熱事,邊在小本子上做著速記。從2011年至今,她已經記錄了17本打車日記。

  張瑾其人

  “十一五”、“十二五”規劃建言人、原《購物導報》副總編,做汽車口記者三十餘年。作為第一批走出國門看國外汽車工業的記者,帶著“汽車工業一帶幾”的思考去看問題,對於汽車及相關産業與交通等格外關注,1994年到德國斯圖加特等地,1995年到美國底特律等地,開始對汽車文化及交通文明與中國的交通狀況有了對比的思考,關注汽車文化與交通文明的有機結合。

  打車難讓女記者開始記日記

  “2013年3月6日,叫車未成功;後來又碰上幾個月前打車的司機,緣分啊!那天我還給他買了吃的,他還記得。他是單班,每月要完成15個單子的任務……”“2015年3月27日,好快呀,(這是)第十七本(打車日記)了,今天二環路堵死了,打車難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車跑不起來……”翻開張瑾的日記,行行墨跡間儘是對司機的關懷。由於是速記,日記本裏並不是十分工整的方塊字,有時還能看到用“PD”代替“判斷”這樣的寫法。“我就是一邊聽,一邊感受,一邊記錄,不想漏掉司機們説的每一句話。”

  為什麼打算寫這樣一本日記?2011年10月23日,央視報道了北京打車難,引起熱議。女記者出身的張瑾第一反應不是指責,而是思考如何改善現狀。喜歡跟的哥聊天的她,決定潛心做調研工作,並記錄打車日記。在張瑾看來,交通擁堵、乘客對“禁止打車區域”概念的模糊,尤其是打車文明的缺失等,都是打車難的原因。張瑾開始整理打車攻略,為緩解打車難想法子。

  為“的哥”發聲結交千名朋友

  日記記多了,她也與“的哥”們的心越來越近,傳遞他們的想法,報道他們的苦楚,傾聽他們的心聲。也正是因此,她走進了許多“的哥”的心裏。

  今年2月份,一名愛心車隊的“的哥”讓張瑾參加一次“溫暖回家路”的活動。在小年夜與大年三十的晚上,“的哥”們一趟趟跑去機場接送歸家旅客,讓她心裏充滿敬佩。張瑾還發現,充滿愛心的司機師傅也有許多不善言説的辛苦,比如,在去往T2航廈接乘客的路僅有3公里,很多“的哥”卻要走1個多小時,“我專門去那段路調研過7次,‘的哥’要開車,又要排隊,狀態基本上都是‘吃完路邊攤,轉身就如廁’,苦中作樂的樣子很讓人心疼。”因為總為“的哥”們發聲,張瑾有了上千名“的哥”朋友,有什麼行業新聞,“的哥”們都願意告訴她自己的看法;受了什麼委屈,也會主動打電話跟張瑾訴苦。

  在張瑾的第一本日記中,記者翻到了這樣一句話:的哥是城市的未來和希望。“他們就是一道風景線,拉著老北京和‘新北漂’去往北京的大街小巷,去奮鬥,去改變這個城市,他們見證了一切。”説到這裡,張瑾有些動容。在這次十三五建言中,張瑾希望提倡“打車文明”與“交通文明”,“和諧相處,用文化的力量四兩撥千斤地去解決交通中的問題。” 殷呈悅 J241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