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喚醒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並捕捉到了二戰法國被佔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這是瑞典文學院給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特裏克 莫迪亞諾的頒獎詞。而按照這位69歲的法國作家本人的説法,他其實是在“以一種斷斷續續的方式,一直在寫著同一本書。”他用近半個世紀的寫作,反覆確認同一個主題——像普魯斯特一樣在記憶的幽微迷宮裏拋出綿長的線團,追尋散落的身份、歷史,以及遺忘的殘片。
《夜的草》是莫迪亞諾寫于2012年的小説,即將在中國大陸翻譯出版。正如他在小説中所説,一個人踽踽獨行,時間的長河偶爾會為他打開一個豁口。而這部作品,也為我們探入莫迪亞諾的個人世界,打開了一個豁口。
要認識新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特裏克 莫迪亞諾,其實很容易。因為從他的近30部作品中,甚至是他那些驚為天人的照片裏,反反覆復呈現的,都是同樣一張面龐,帶著同樣執著而又迷惘的神情。
但要了解莫迪亞諾,卻再困難不過。半個世紀以來,他用每一本書構築一面鏡子,然後在層層疊疊的鏡像組成的迷宮中尋找失落的身份和記憶。“我是誰”的問題,這個已經69歲的帥老頭到今天仍在不停追索。
1945年7月30日,帕特裏克 莫迪亞諾在巴黎南郊出生。父親是一名猶太人,母親是比利時籍演員,兩人在二戰期間德國佔領下的法國相識相愛。父親不願佩戴標明猶太人身份的黃色徽章,戰時一直從事黑市貿易,並且常與蓋世太保往來。莫迪亞諾對於個人身份,及其與周圍環境、社會之間關係的疑問和探尋,便是來自於父親,父親的戰時經歷也成為他作品中反覆出現的母題。而莫迪亞諾寫作的主人公,大多是像父親這樣的猶太人、無國籍者、流浪者,猶如無根之萍,背負著戰爭或是社會帶來的沉重壓力,為自己的命運苦苦掙扎。
除了對身份、歷史的執著,莫迪亞諾作品中濃郁的懷舊情結,以及如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所説的,“喚醒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則與哥哥的早逝有關。莫迪亞諾曾解釋過,自己鍾情于在作品中追尋同一個女子,是因為“那個曾經和你親密無間的人就像一幅可能被歲月的黴點和遺忘蛀蝕的照片一樣已經模糊不清”。他真正關注的是遺忘,而不是記憶。
從1968年發表處女座《星形廣場》以後,莫迪亞諾一直活躍于法國文壇,並深受讀者喜愛。法國評論界一致公認他為當今法國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 新書《夜的草》
《夜的草》是帕特裏克 莫迪亞諾2012年出版的新作,是他第27部作品。用作家西爾薇 熱爾曼的評價來説,這是他在“半夢半醒之間”,用“記憶與遺忘、現實的殘片與幻想的光芒”編織出的又一個色彩絢麗的“錦繡花飾”,是他“群島式的寫作”中浮現出的又一座迷人的小島。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那個動蕩不安的巴黎。主人公讓是一位年輕作家,他與一個名叫丹妮的謎一樣的女子在大學城相知、相識、相愛,兩人一起漫步巴黎街頭,泡吧,閱讀,逛影院,到鄉間別墅度假,一起度過一段短暫、不安卻又溫馨、愉快的時光,然而好景不長,丹妮不慎捲入一樁“齷齪的勾當”,為了躲避警方的追查,她突然從讓的生活中消失得無影無蹤。40年後,主人公沿著時間的長河溯流而上,去追尋那個深深地存在於他的記憶中、他的夢中、他的生命中的迷人女孩,終於在警探朗格勒的幫助下,了解到丹妮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成名作《星形廣場》
莫迪亞諾的成名作,發表于1968年。故事講述猶太裔法國青年拉法埃爾 什勒米洛維奇努力尋找自己的身份,他沿著星形廣場輻射六條大街的每一條出發,試圖找回猶太人之根,覓得屬於他們的棲息地,卻進入了一個噩夢,最終在“星形廣場”上被處決。可以説,正是這一“尋根”經歷,殘酷地呈現了猶太人遊移無根的命運。該作品獲羅歇 尼半埃獎,後又獲費內翁獎。因一直備受爭議,在出版42年才被翻譯成德文,而至今仍未有英文翻譯本。
龔古爾文學獎《暗店街》
1978年出版,並於當年獲得龔古爾文學獎。故事主人公在失憶以後,借助當助理偵探的經驗,試圖搜索種種線索,調查自己的身世。這些片段有主人公的親身經歷,有從其他地方得到的調查報告,有朋友之間的通信,也有主人公回憶起來的過往生活的圖景。小説由47個片段組合而成,既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共同構成了整部小説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