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顧頡剛“全集”出版(圖)

時間:2010-12-29 08:58   來源:新京報

新史學代表人物顧頡剛“全集”出版(圖)

  顧頡剛(1893-1980),江蘇蘇州人。著名的中國現代史學家、民間文藝學家。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本科哲學門,歷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教職。顧頡剛教授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古史辨學派的創建人,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史學大師。主要論著有《古史辨》、《崔東壁遺書》、《當代中國史學》、《漢代學術史略》等。

  總計8類62冊,共計2500萬字的《顧頡剛全集》(以下簡稱“顧集”)近日由中華書局出版。12月25日,由中華書局、社科院歷史所、北大國學院聯合舉辦的《顧集》出版發佈會暨紀念顧頡剛先生逝世30週年學術座談會在香山飯店舉行。

  出版方

  全集核心是古史論文集

  顧頡剛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民俗學家和紅學家。1923年,他和錢玄同討論古史時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在學術界引起革命性震蕩,隨著《古史辨》的陸續出版,引起了當時學術界對古代史料真偽的考辨,形成了“古史辨派”,為中國史學研究開闢了新領域,促成了中國史學步入新時代。

  《顧集》責任編輯俞國林介紹,全集分8類62冊,其中日記部分收錄了顧頡剛1921年至1980年所有日記,書信部分收錄顧頡剛書信1800余封,而《顧頡剛讀書筆記》近600萬字,全集最核心內容則是《古史論文集》。

  整理者

  顧潮:整理父親著作30年

  來自顧頡剛生前工作單位,社科院歷史所的王震仲介紹説,顧頡剛留下的學術論文、古書筆記、書信、日記等這項整理工作由王煦華先生和顧潮姐妹承擔,因為數量龐大、而且出版的用費過巨,“全書的整理編纂歷時20多年之久,由九五項目移到了十一五的出版項目。”

  顧頡剛的女兒,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顧潮説,“這部《顧集》的出版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父親1980年去世以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大力支援下,王先生和相關的同志就開始整理他的內容了,到90年代的時候,整理的工作初見成效,就商談了相關的出版事宜,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得到了學術界很多朋友的鼓勵和幫助,始終沒有放棄出版《顧集》的願望。直到2005年初,這項工作才得以出版,終於能夠實現我父親的心願。由於他的著述文字還有特別多的書信,這次沒有能夠收入進去,就是這個全集整理出來的時候,我們已經發現了他的一些書信。父親生前經常説,一個人的生命固然可以有所成就,但是不可能有全部的成功,所以在學術的發展上,自己必須比前人邁進一步。我想,《顧集》的出版和發行,就是可以啟發後人繼續前行。我深深地希望《顧頡剛全集》的出版,能夠為我國的歷史研究的發展做出貢獻。”

  學界

  袁行霈:實現了他的宿願

  中央文史館館長袁行霈在發言時稱,“顧先生所受到的西學影響,可以歸納為理性與科學兩點,理性是就治學態度而言,科學則是就科學方法而言,這中治學的傳統所形成的懷疑精神,使得顧先生成為新史學的代表人物,……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在他的寓所裏,顧先生充滿感情地向我説起他的200冊讀書筆記,這些讀書筆記中,包含著他60餘年的心血,具有重要的學術史意義,可惜的是顧先生生前並沒有看到它們出版,30多年以後,中華書局將它們印行,這不但實現了顧先生的宿願,更為大家提供了學習近代史的機會。”

  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黃進興因故未能與會,他發來賀電稱,“顧先生一生風險歷史研究,實屬開創性的學者,在史實與資料方面取得了不可磨滅的成績,《顧頡剛全集》之問世乃學界盛事。”

  ■ 內容介紹

  ●顧頡剛日記

  十一卷,十二冊

  顧先生日記始於1913年10月,自1921年起至1980年12月17日(去世前八天),基本不間斷。日記不僅是顧先生“生命史中最寶貴之材料”,更是近現代學術史、社會史重要組成部分。 

  ●顧頡剛書信集

  五卷,五冊

  顧先生一生留下大量書信,此次所收約一千八百通。其中一部分是原信,另一部分是錄副本,還有一些是底稿及為數不多的發表于報刊者。這些書信所反映的不僅是顧先生個人的歷史,也是當時學術界、文化界眾多學者的歷史,更是當時社會、時代的真實反映。 

  ●顧頡剛古史論文集

  十二卷,十三冊

  《古史論文集》是《顧頡剛全集》最為核心的內容。其中卷一至卷四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的論述和對於古史傳説及夏、商、周至春秋史實的考辨;卷五、卷六為古代民族和疆域的探索;卷七至卷十一為古書真偽、內容和著作時代的考訂,其中卷十(上、下)所收的《尚書大誥譯證》,是顧先生晚年最為重要的著作;卷十二收入《現代初中教科書本國史》、《國史講話》、《當代中國史學》、《中國史學入門》四部專書。

  ●顧頡剛民俗論文集

  二卷,二冊

  顧先生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大眾文化積極態度的影響,把民間的歌謠、戲劇、故事、風俗、宗教和傳統的經學、史學置於同等的地位上做研究的題材。此部分除收入《吳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三部專書外,還包括有關歌謠、風俗、民間文藝等的序跋與論述、探討等。 

  ●顧頡剛讀書筆記

  十六卷,十七冊

  顧先生從1914年起至1980年逝世,從未間斷。六十餘年積累了近二百冊筆記,約六百萬字。這些筆記是顧先生著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涵蓋中國古代文化的政治、社會、經濟、宗教、思想各個層面。卷十五,顧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學求學時代的筆記;卷十六,《浪口村隨筆》、《史林雜識初編》及筆記拾遺。

  ●寶樹園文存

  六卷,六冊

  顧先生一生所寫文章,除收入《古史論文集》、《民俗論文集》以外者,均收入該部分。寶樹園原係顧氏先祖所建花園,先生蘇州故居即建於此園舊址,故以名集。依照分類編年的原則,《文存》分為“學術編”、“教育編”、“邊疆與民族編”、“文化編”、“政治及其他編”五編。 

  ●清代著述考

  五卷,五冊

  此書是顧先生早年為研究清代學術而作,對清代五百多位學者的著述、版本等作了輯錄,並附相關的序跋及考證。其中一小部分曾經整理,陸續發表在《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週刊》上。此次收入《顧集》,將《清代著述考》原稿全部影印,另將排印的部分附於原稿之末。 

  ●顧頡剛文庫古籍書目

  二卷,二冊

  《文庫古籍書目》著錄中國社會科學院顧頡剛文庫內約六千部線裝書,著錄方式按經、史、子、集四部,外加叢書、新學,共分六大類。並將書中各家題跋匯為“題記編”。

  ■ 出版逸聞

  《顧頡剛全集》“搶稿”過程

  《顧頡剛全集》落戶中華書局,其過程頗富戲劇性,可謂從山東某出版機構那裏“虎口奪食”。責編俞國林談及了這一過程。

  2005年的1月21日,俞國林聽説之前準備出版《顧頡剛全集》的出版社可能不做了,他跟副總編輯徐俊説了一下,因為顧頡剛之前與中華書局有密切關係。俞國林覺得這個是義不容辭的事兒,徐俊就説可以聯繫,之後,俞國林就給顧潮打了一個電話,當時,顧潮在電話裏停頓了一會兒,然後説,下午1:30山東某出版社的兩位負責人到他家裏去簽出版協議。

  此時正是午休時間。俞國林迅速向中華書局的領導彙報此事,他又向顧潮了解了《顧頡剛全集》的大概規模。中華書局幾個領導商談了一下,最終決定接手這個項目。

  中華書局定奪之後,顧潮馬上給對方打電話。2005年1月24日,她和中華書局簽訂了出版合同。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