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何朝育——傾盡畢生 造福桑梓
傾盡心血 造福桑梓
何朝育當年踏上溫州到臺灣的最後一班輪船時,怎麼也沒想到,這一別就是40多年的光陰。水鄉的石板橋,河岸邊的大榕樹,榕樹後的關帝廟,常常走進他的夢中,而含辛茹苦的老母親更讓他魂牽夢縈……然而老母親已于1973年85歲時謝世。
1991年11月,隨著兩岸長期隔絕堅冰的融化,已過古稀之年的何朝育先生攜妻女,終於踏上了歸鄉的路。此行他們的目的很明確:給家鄉建成不久的溫州大學捐建一座圖書館。
母親健在的時候,何朝育將辛苦所得報答母恩;母親去逝了,他選擇了將一生創業的積蓄報答鄉情。那時,身為臺北市溫州同鄉會名譽理事長的何朝育及黃美英多半靠臺北溫州同鄉會印行的《溫州會刊》了解家鄉的變化和發展。1990年和1991年的兩期會刊連續刊登了時任溫州大學校長魏萼清所寫的《溫州大學簡介》,希望初具規模的溫州大學得到海內外同胞的資助,以及溫大希建圖書館的消息,懇請鄉親大力支援。這些內容,讓時刻牽掛著家鄉的何朝育夫婦記挂在心,“一個人一個人的捐錢要捐到什麼時候呢?不如我們獨立承擔吧?”
夫妻倆商量著以黃美英的名義捐400萬元(人民幣,下同),後來追加到628萬元,在溫大建一座圖書館。因為當時兩岸關係,來往不便,前期事項均是委託在香港經商的侄女婿和溫州有關方面商談。
回到家鄉的何朝育,先是一一尋訪了兒時的記憶。接下來的日子何朝育夫婦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家鄉的慈善事業。夫婦倆不顧年事已高,四處奔走,迫不及待地安排一個個捐資項目。經過一番實地考察,他們決定將捐資重點落在醫療和教育等公益事業上,為家鄉百姓造福。當年,除溫州大學育英圖書館外,他們還捐資1200萬元港幣建成溫州師範學院育英大禮堂及其配套設施,捐資1500萬港幣建設溫州醫學院附屬育英兒童醫院,並給這幾個單位捐助了轎車、豐田救護車以及圖書等。
此後8年間,何朝育夫婦年年來到溫州,有時甚至一年兩次。一個個以他們二人名字聯合命名的“育英”系列項目——溫州師範學院育英大禮堂、溫州醫學院育英學術館、溫州醫學院附屬一院育英門診樓、溫州市醫學院附屬二院育英門診綜合大樓、溫州市育英老年康復中心、蒲州育英學校等,相繼奠基、落成、開放。
1999年,當得知甌北鎮箬岙底村因特大暴雨成為當時4個重災區之一,何朝育夫婦立即捐獻了100萬元用於災民安置房建設,當地村民稱這個新村為“育英新村”,並在新村入口處立一牌坊,作永久紀念。
2001年,當得知溫州醫學院6名眼視光學博士研究生將赴美學習深造,費用較高時,還是何朝育夫婦又慨然出資100萬元,啟動了溫州和美國聯合開展“眼視光學碩士/博士聯讀專案”……
可能與很多的企業家相比,何朝育並不是最有錢的。他常説自己就像是站在球場外看打球的人,使不上什麼勁,就鼓鼓掌表示對他們的支援。
慈善種子 生根發芽
近20年來,何朝育夫婦捐贈的項目均得到很好的發展,在各自的領域裏都發揮了巨大的效能。年事已高的何朝育自己不能常回家看看了,但依然時刻惦記著溫州,經常打電話詢問各個育英項目的運轉情況。他説,我要叫兒孫們都能回來看看家鄉的變化,因為他們的根都在溫州。
作為兒子何紀豪,深受父輩的影響,也早已把慈善當成自己畢生的事業。2011年上半年,何紀豪已經3次來到溫州。1月,溫州育英事業發展促進會成立,他帶著父母捐贈的550萬元人民幣,注入了第一筆資金;5月,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與美國微笑聯盟基金會開展“幸福微笑”活動,幫助唇腭裂兒童免費實施修復手術,在浙江的首站即落地溫州,全靠何紀豪從中牽線搭橋,並捐贈10萬美金全程資助。為此事,他兩度趕赴溫州。
何紀豪稱自己不論在家族事業上還是對溫州經濟發展的關心和支援上,均是“子承父業”。慈善的種子經由父輩的辛勤播撒與培育,已經生根發芽並將繁茂生長!(王微芳 金丹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