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何朝育——傾盡畢生心血造福桑梓
1991年秋,天高氣爽,何朝育伉儷攜子從臺灣乘飛機越過海峽,第一次踏上闊別四十餘年的故鄉——溫州。圖片提供:溫州市臺辦
臺商何朝育一生為家鄉的公益事業慷慨解囊,無時無刻不惦念著家鄉的一切,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你什麼時候再到溫州去?”捐獻1.3億元(人民幣,下同)鉅資造福桑梓的溫籍愛國臺胞何朝育先生於2008年在其臺北家中安詳地于睡夢中去世,他在彌留之際仍牽掛著家鄉並這樣問兒子何紀豪。噩耗傳來,溫州各界紛紛舉行悼念活動,唁電如雪花般不斷飄向臺灣。
何朝育一生為家鄉的公益事業慷慨解囊,無時無刻不惦念著家鄉的一切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少年謀生 倍嘗艱辛
何朝育1916年6月26日出生於溫州市甌海區三垟鄉池底村,雖然祖輩是當地的望族,但是父親的早逝,使何朝育不得不過早地扛起家庭的重擔,倍嘗人世的艱辛。
14歲喪父,大哥英年早逝,母親一人含辛茹苦操持整個家。為分擔母親的辛勞,父親去世後不久,何朝育即到錢莊學生意,少年謀生,倍嘗艱辛。當時何朝育跑經銷,到上海、寧波進貨,然後帶來溫州賣。有一次,在何朝育經過雁蕩山的時候,因遭遇強盜,全身都給強盜扒光了,只剩一件褲子回來,這給他留下非常慘痛的回憶。
放過牛、砍過柴、賣過香煙、當過船員、還在錢莊裏學過生意、藥店裏當過學徒,小小的年紀,他已經體味到世態的炎涼。
定居臺灣 艱苦創業
何朝育在跑單幫積累第一桶金後,憑著自己的勤勞、誠懇,逐漸博得週邊人的認可,生意也越做越大。何朝育靠著累積的資金與他人共同創辦起“正大襪廠”。
為拓展生意,在抗戰期間,何朝育便與二哥將襪子等針織品帶到臺灣銷售。1949年,何朝育帶著身懷六甲的妻子黃美英、大女兒何蝶坐著溫州到臺灣的最後一班交通船前往臺灣接替二哥,不料這一別,竟與母親成為永訣,時隔40多年才踏上那令他魂牽夢縈的故土。
其實,在臺灣創業之初,日子依然很艱難。黃美英後來回憶説,他們去臺定居後,何朝育要去香港購買暗扣及棉絨布,去菲律賓買尼龍伸縮的男女襪子及小孩毛衣。“那時臺灣沒有這種産品,所以利潤很好。”靠著這一小包一小包計劃配給的“洋紗”,正大針織廠開始了生産製造——用5台人工手搖機織成女長襪。何朝育親自動手攪拌染襪,染好用模型烘乾,整理包裝,又自己當推銷員送到臺北去賣,這樣在臺灣積累了第一筆資金。
何朝育和妻子黃美英從家庭作坊起步,一點點發展起自己的事業。1963年,他們成立正大纖維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北投廠,1967年又成立正大尼龍股份有限公司新店廠,1975年再設立淡水分廠,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躋身於臺灣百大企業之列。他們還創辦了臺灣私立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兒子何紀豪便是畢業於此校的航運管理系,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是他的同班同學。事業蒸蒸日上的何朝育一度成為臺灣化纖界舉足輕重的影響人物,被溫籍旅臺鄉親稱為“四大豪門”之一。
但是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行業競爭加劇、勞工工資上漲等諸多因素,正大公司的經營出現了危機。何朝育雖説文化程度並不高,但善於在實踐中摸索經驗,多年在商界的摸爬滾打讓他眼光敏銳、反應快捷,1994年,他抓住時機迅速轉型,當機立斷停止製造,在北投原廠區投資建設“正大大廈”,出租和吸引高科技産業公司入駐,自己則跳脫出來從事物業管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