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海外人才引進綜述:聚英才 創偉業

時間:2009-01-21 08:42   來源:新華社

聚四海英才 創時代偉業
——改革開放30年海外人才引進工作綜述

  1978年末的一天,紐約機場大廳燈火輝煌,幾十名西方記者打著鎂光燈追逐報道一群特殊的來客。這52位身著統一黑色大衣的年輕學者,就是中國重新開啟國門之後,第一批派往海外的留學人員。

  這一歷史性的開端,源於鄧小平同志半年前作出的一次重要指示,“留學生的數量要增大”,“要成千成萬地派”,“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對於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來説,派出留學生無疑重新打開了中國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為學習和吸收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經驗開闢了重要渠道。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121.2萬人,遍佈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留學熱”和“回國潮”

  30年來,黨和政府始終堅持“支援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按照“拓寬留學渠道、吸引人才回國、支援創新創業、鼓勵為國服務”的要求,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以適當方式為祖國服務。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神州大地先是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留學熱”,接著又出現一浪接一浪的“回國潮”。

  “留學熱”和“回國潮”的交匯,始自1992年。

  1992年,中國的思想解放和改革發展跨越新的歷史高度。鄧小平説:“希望所有出國學習的人回來……告訴他們,要做出貢獻,還是回國好。”上海在全國率先發佈《鼓勵出國留學人員來上海工作的若干規定》,制定了留學回國人員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1994年,我國第一家留學人員創業園——金陵海外學子科技工業園在南京誕生。

  到1997年,香港回歸,黨的十五大召開,中國展現出改革發展的蓬勃生機和民族復興的燦爛前景,洶湧的留學人員回國潮開始掀起。2000年,美國《紐約時報》一篇長篇報道説,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一個新的“人才回流”時代業已開始。從1978年到1989年,留學回國的只有2萬多人。到了2007年底,留學回國人數已達32萬人。從2萬到32萬,“細流”成為浪潮。

  完善政策,拓寬渠道

  為了吸引大批留學人才,黨和政府不斷完善引才政策,拓展引才渠道,加大引才力度。原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等部門先後制定出臺了近40個覆蓋面廣、針對性強、相互配套的政策文件。《關於鼓勵海外留學人員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海外人才為國服務的7種主要方式及7條配套的保障措施;《關於進一步加強引進海外優秀留學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依託“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國家科技、教育資助項目引進海外優秀人才;《關於建立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工作綠色通道的意見》,在科研工作條件、智慧財産權保護、配偶和子女安排等方面,提出了25條政策措施;《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建立了中國“綠卡”制度,簡化出入境和居留手續;《留學人員回國工作“十一五”規劃》,提出實施留學人才“集聚計劃”、“創業計劃”、“智力報國計劃”……同時,各地各部門積極創建留學人員創業基地和服務機構,留學人員回國服務網路遍佈全國。

  2003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和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提出把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作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大舉措。中央組織部會同十幾個部委成立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按照黨管人才原則,統籌政策、統籌資源、統籌力量,形成人才引進工作的強大合力。

  築巢引鳳,廣攬英才

  各地各部門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依託重點科研和工程項目,制定實施了一系列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大力引進海外優秀人才。

  1994年,中國科學院啟動“百人計劃”,率先以每人資助200萬元的大手筆引進人才,迄今已引進高層次優秀人才1239人,推動了國內科研機構核心人才隊伍的“代際轉移”。1998年,教育部啟動“長江學者獎勵計劃”,100多所高校聘任了1300多名“長江學者”,近90%的受聘者為“海歸”,有力提升了中國高校的教學及科研水準。中國科協的“海智計劃”、團中央的“海外學人回國創業周”、中國廣州留學人員智力交流會、浙江留學人員經貿洽談會、歐美同學會“21世紀中國”系列研討會等等,為廣大留學人員回國工作和為國服務搭建了平臺。

  北京打造“中國矽谷”中關村科技園區,現已吸引8000多名“海歸”創建了22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年産值達300多億元。上海實施“萬名海外留學人才集聚工程”,現已引進海外留學人才2萬多名,創辦企業近4000家,註冊資金達5億美元以上。江蘇實施“萬名海外人才引進計劃”,計劃用5年時間引進萬名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每年引進創新創業人才100人以上,具有世界領先水準的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10人以上。無錫實施“530計劃”,計劃5年內引進300名留學歸國的領軍型創業人才,實際已經引進2500名。

  立業報國,星光閃耀

  廣大留學回國人員作為我國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在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77%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84%的中國科學院院士、75%的中國工程院院士、80%的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62%的博士生導師和71%的國家級教學研究基地(中心)主任,都有過出國留學或海外工作經歷。

  近年來,一批又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競相回國。他們中有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數學大師林家翹、經濟學家錢穎一、生物學家饒毅、數學家田剛、“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施一公等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為中國創造了許多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還有一批科技創業領軍人才,為中國創辦了許多高新技術企業。

  鄧中翰博士在參加了新中國成立50週年盛大典禮後,滿懷激情回國創業,打造出“星光中國芯”;施正榮博士在無錫市創辦尚德公司,短短幾年就造就了一個新能源産業的財富神話。UT斯達康、亞信、百度、新浪、搜狐、攜程、e龍、盛大等,許多“海歸”創辦的企業在海外上市,在創造財富、創新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海歸”已經成為加快自主創新、縮短我國與世界先進技術差距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千人計劃”,新的篇章

  2008年12月,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於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要求各地各部門解放思想,抓住機遇,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中央層面重點實施“千人計劃”,從2008年開始,用5到10年,在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中央企業和國有商業金融機構、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等,引進並有重點地支援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産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中央組織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包括準入政策、優待政策、重用政策、來去自由的政策等。召開了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會議,對在中央、國家有關部門、地方分層次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作出全面部署。

  海外人才引進工作翻開了新的篇章。伴隨著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進程,我們即將迎來海外留學人才回歸祖國創新創業的澎湃大潮。(記者 董宏君)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