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電影的好消息接踵而來。由女導演薛曉路自編自導,湯唯、吳秀波領銜主演的浪漫愛情輕喜劇《北京遇上西雅圖》,在成為3月檔期票房最高的華語片後,又在清明假期狂掃8000萬元票房,累計票房已近3.8億元,成為非賀歲檔裏票房最高的國産浪漫愛情電影。
春季檔國産電影表現同樣不俗,好萊塢大片不再是票房榜上的“常勝將軍”,國産類型片逐步贏得市場信心,成為票房主力。據初步統計,一季度內地總票房將過50億元,其中國産片約佔68.5%,票房同比增115%。清明節檔3天全國票房更是達到2.75億元,比去年的1.46億元大增88%。
將於4月16日在京開啟的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更會為人們帶來一次高品質的視聽藝術享受。260多部中外佳片的展映,300多位著名導演、影星的亮相,“天壇獎”的首次設立,電影嘉年華、電影市場等眾多活動……,“電影”仿佛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各方的關注。
電影消費日益紅火,國産電影發力突破,這一切來之不易。對於前行中的中國電影市場而言,票房增長固然重要,而觀眾才是整個市場良性發展的“定心丸”。
觀眾需要好電影,好電影也需要觀眾。用好電影培育觀眾群,讓市場進入良性迴圈,顯得尤為重要。以此次北京國際電影節為例,部分商業電影院加盟影片放映,以及低票價的策略,將會吸引更多觀眾。而細緻的工作還包括對影片科學的分類、製作精良的翻譯字幕、舉辦主創團隊的現場交流活動等。這些看似輔助的環節,同樣會影響觀眾的觀影感受,進而對他們今後的觀影選擇産生影響。觀眾觀影水準的提升和市場的穩定分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懈努力和關注細節,這樣才能讓觀眾成為電影消費市場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