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仙逝,傳奇猶存,遺産還在。
他的華人背景,律師出身,以及他一生的政治活動,可謂複雜而豐富。關於他的評價,各路輿論已有連篇累牘的評價--讚者有足夠的證據對其不吝美譽,謬者亦有充分的理由揭其之短。李光耀先生的自我評價是坦然的,他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強調“蓋棺論定”。
肯定的是,他的國家治理經驗,值得後人研究,而且會在世界政治史上留下璀璨的一筆。在20世紀波瀾壯闊的全球歷史畫卷裏,英雄豪傑層出不窮,亦有諸多號稱“國父”級的人物。但像李光耀這般贏得全球聲譽的領袖卻是極少數。當下,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除了李光耀,也就是古巴的菲德爾-卡斯特羅了--但卡斯特羅和西方糟糕的關係顯然不能和李光耀相提並論。
李光耀的人生是傳奇的,他的政治實踐也是獨特的。
新加坡是袖珍城市國家。但就是這個城市國家,在1965年被迫脫離馬來西亞時,曾經像是沒有方向的一葉扁舟,突然被拋向汪洋大海。李光耀勇毅地承擔起舵手的責任,為這個城市小國設計了走向繁榮的系統政策。他在海外訓練軍隊,實行全民兵役制,使新加坡成為鄰居不敢小覷的鋼鐵堡壘;他推行種族和諧政策,華族、馬來族和印度族和諧相處,成為東南亞的典範;他實行多語文政策,使國民適應西方思維,並保持中文傳統;他推行開放的經濟政策,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他實行獨具特色的民生安居和養老計劃,至今為世界津津樂道。
不到40年,新加坡從一個資源貧乏、缺乏前景的城市國家,華麗轉身為繁榮富強的城市國家。如今,這個袖珍小國的物質生活水準已經超過了英國、美國和挪威。更堪尊重的是,亞洲諸“虎”,在經濟發展和政治轉型的過程中,都有過反覆和陣痛。但是新加坡一路走過來,堅毅且沉穩。
西方世界對其威權資本主義批評,其他社會模式也曾經對其不屑。現在,全世界,都不得不折服於李光耀治下的政府高效和廉潔,不能不佩服新加坡治理模式的成功。
作為英聯邦國家的新加坡,是美日兩國的朋友,也是東盟內部的重要國家(雖然和馬來西亞有些小摩擦)。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治政經驗,也為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經驗。中新蘇州工業園區就是兩國合作的見證,中國亦曾多次派員學習新加坡的公共治理經驗。在李光耀的回憶錄裏,他尊崇改革開放的設計師鄧小平先生,稱習近平主席為“曼德拉一級的人物”。在他的穿針引線下,海峽兩岸實現了“汪辜會談”--他的華人身份,使得其在兩岸關係中發揮著獨特且具建設性的作用。在去年熱播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再現了李光耀會見鄧小平的情景。這也凸顯中國對李光耀的特殊感情。
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對華關係也兩面性。他一方面認為兩岸必將統一且中國崛起勢頭不可阻擋,而且要求新加坡人學好華語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另一方面對中國又心懷疑懼,希望美國、日本甚至印度在東南亞制衡中國。李光耀希望在大國之間搞平衡的外交思維,或許在他的時代是可行的--中國尊重或者隱忍這位重量級的華人政治家。但是對於後任的新加坡領導人,也許沒有資格去玩這種危險的大國平衡遊戲。
新加坡已經進入了後李光耀時代。李光耀給新加坡設計的國家治理模式能否延續下去呢?這的確是個問題:一是他創立的人民行動黨也遭遇到新加坡人希望“一人一票”民主的挑戰,政治影響力有所減弱;二是移民問題也困擾著這個狹小的城市國家...但是,正如現任總理李顯龍先生所説的那樣,“(我們)現在是成功的、繁榮的,(但)並非沒有問題,這些問題是我們不得不解決的。”
任何國家和政府,立國之政和守成之治都不會完全相同。從新加坡的歷史境況和現實看,李光耀式的“強人威權”有其獨特性和邏輯性。但從長久看,新加坡治國模式會有所變化。
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如何繼承李光耀的政治遺産,值得關注。我們期望這個華人城邦國家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