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眼裏的新加坡和新加坡人

時間:2015-03-24 10:19   來源:新京報

  李光耀認為新加坡現有的政治局面最多再維持十到十五年,此後就會進入政治動蕩的狀態。他對年輕一輩也一直不抱信心,認為他們沒有經歷過戰亂,把幸福生活當做理所當然,從而不珍惜和不努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病體垂危,一下子又將這位二十世紀遺留下來的最後一位偉大政治領袖再度推到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連帶他的國家東南亞小國新加坡。

  對新加坡人評價並不高

  在李光耀長達五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始終是新加坡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就算在他卸任總理後,也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真正的最高決策者。對外人來説,李光耀就是新加坡,新加坡就是李光耀。很有意思地是,李光耀本人,也願意這麼認為。在幾年前被問及“新加坡人的身份,對你來説,有些什麼意義”時,李光耀説,“我並不是一般的新加坡人。我在偶然間創造了新加坡這個實體,進而有了新加坡人”。

  作為新加坡的最高領導人,李光耀卻並不是一個“仁愛之君”。他的精英意識深入骨髓,對他來説,新加坡人是他服務和改造的對象,他甚至一直認為人的基本質素,先天就已經由基因決定了,後天能做的有限,所以要挑選那些先天條件優越智商高的精英來治理國家,只要能給被治理者帶來實際的好處就行。

  在這個方面,李光耀對新加坡人評價確乎不高,且他從來不隱瞞這個觀點。李光耀自己傳記裏記述的這個故事如今已經廣為人知:1978年鄧小平當面邀請李到中國訪問,李回復説等中國從“文革”中恢復過來再去。鄧回答説那需要很長時間。李光耀表示不同意。“我認為他們真要追上來,甚至會比新加坡做得更好……怎麼説我們都不過只是福建、廣東等地目不識丁、沒有田地的農民的後裔,他們有的卻儘是留守中原的達官顯宦、文人學士的後代。他(鄧小平)聽後沉默不語”。

  他這番説辭,表示他對新加坡人的總體的基因不怎麼高看。這也決定了他的治國理念:第一,新加坡人口基數少大概基因也一般,從而好的人才也很少;第二,政府必須大力網羅這些僅有的人才,實現精英治國。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晚年對新加坡的未來轉為悲觀

  對於新加坡及其未來如何看,李光耀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看法。無疑,他異常珍視這個他一手創立的國家,為之犧牲和奮鬥在所不惜。

  在卸任總理後,李光耀也長期對新加坡的未來抱樂觀態度。他本人為新加坡留下了三大財富,第一是鞏固了英式的議會民主制,國會議員由國民直選産生,再由國會多數黨組成政府;第二是不折不扣的法治;第三是若干天才般的社會制度,如組屋制度、中央公積金制度等。李光耀一直以為新加坡可以此長治久安。“我相信我們還可以在現有的國際環境中輕易生存50到100年,只要我們有一套穩健的制度讓每個人充分發揮潛能”。

  2011年新加坡大選,人民行動黨遭受重大挫折。雖然依舊勝選,但得票率是建國以來最低的一次,且前所未有地失去了國會六個席位給反對黨。大選後,李光耀宣佈退出內閣,從此在新加坡不擔任任何正式政治職務。也許很多人還沒有注意到,他對新加坡未來的看法,此後也變得日漸悲觀和無奈。

  在2013年出版的《李光耀觀世界》一書中,李光耀大談特談新加坡走向“兩黨制”的可能性,並認為這會導致新加坡變成一個平凡無奇的國家,從此一蹶不振。在這本書中,他認為新加坡現有的政治局面最多再維持十到十五年,此後就會進入政治動蕩的狀態。他對年輕一輩也一直不抱信心,認為他們沒有經歷過戰亂,把幸福生活當做理所當然,從而不珍惜和不努力。但是作為一個極端的現實主義者,他清醒地認識到一切都不在自己控制之下,從而展現出一種漠然和無所謂的態度。被問及對新加坡的未來有何擔憂時,他説:“我不會擔憂,因為我什麼也做不了了。未來的一代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李光耀以個人極大的政治天才和堅毅精神創造了新加坡這個國家,幾乎一輩子都氣勢如虹,但老年轉而悲觀,也有他自己的一番道理。無論如何,他的警告,即使屬於無可奈何之語,也值得新加坡人思考。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