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板底下出新聞

時間:2012-09-12 09:29   來源:東方網

  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已有一年時間,如今打開電視、翻開版面、點開網頁,可以看到很多身邊事、身邊人、身邊情,讀起來也令人耳目一新、備感親切。許多同行也感慨説,基層是最好的課堂。不錯,基層是新聞的富礦,只有多走,才有可能發掘出有價值的好新聞。

  走基層,怎麼走?一年的實踐經驗已告訴我們,那就是走出辦公室,走近尋常家;走出上層,走入基層;走出會場,走進現場。因為高高在上發現不了問題,隔岸觀火分析不了問題,隔靴搔癢更解決不了問題。

  基層廣如天。那裏,有我們在辦公室、在網路上無法接觸到的真實;那裏,有我們在會議材料裏、在影像資料裏無法看到的生動;那裏,更有我們在報告裏、在圖紙上無法領略到的深刻;在那裏,已經不是簡單地感同身受了,而是身體力行地去觸摸、去觀察、去思考。

  科學家做實驗,必須採集到最真實的標本,才能得到最準確的實驗數據。同理,媒體記者,只有近距離甚至零距離接觸基層,才能了解最真實的情況,獲得最具體的素材,寫出最感人的報道。眼見為實説的也是這個意思。如今那麼多有意思的、有價值的新聞,莫不是記者同行們“走”出來的。在東方網推出的“關注大城市的小人物”系列報道裏,我們無不體驗到“小人物”們的辛勞,感受到他們的悲歡……

  有時,走一次不夠,還要兩次、三次,乃至更多次。因為有些現象或問題,多走幾次,才能完全呈現,其內在價值,才能被充分挖掘。不久前,人民日報記者對“周恩義效應”的報道,就是經過繁複多次的實地採訪,最終將周恩義的精神世界完全展現在讀者面前,讓我們看到一名黨的基層宣傳幹部最樸素、最真實的力量,並讓這種內在的本色力量廣泛傳遞開來。

  走基層,貴在走。多走,才能增強我們的辨別力,不為道聽途説的表像所惑;才能引發我們更深的思考,發現矛盾之處,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可以説,走,是新聞記者獲得成功的法寶之一,值得我們謹記,並持之以恒。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