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華的被斃,業已近月,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周克華的 “陰魂”卻未散去——近日之間,有網友親睹,周克華被斃之處,竟有了幾分熱鬧,前往圍觀者眾且不説,更有倒地模倣 “周克華死相”的“達人”,還有現場的 “義務解説員”……
於是網路報章,就有了嚴正的批評,就有了如此黑白不分,如何對得起周克華槍下那十條冤魂,請問這樣無聊無知,又怎樣面對眾多死者的家屬遺孤?也有斷言這是對“黑”的羨慕對“暴”的頌揚的,當然更有一針砭之,説在我們某些社會成員中,娛樂已經成風,娛樂已經“至死”。
這話是有道理的——把一個暴徒的斃命之地當作“一道風景”來賞遊,把他的死當作“達人”的平臺來重演,你説他有意“招魂”、刻意“頌揚”,恐怕倒也不是,只是把慘案當成遊戲、將殺人視作娛樂的那一點“娛樂主義”,倒真是頗有一點病入膏肓了——其實一個周克華殺人案,這樣的刀光血影,從一開始就被一些人當作“娛樂”來玩。周克華流竄之時,因為他的殺人如麻,不是被戲稱為“爆頭哥”麼?哪有一點義憤、一點憎恨?周克華被擊斃之初,最發人興趣的居然是他20歲的女友,無數美女照佔據了報紙網路的“可貴版面”,無數的“人肉”與“探秘”,要深挖這“一段情”,尤其是她如何“觀摩作案”,真是把一起殺人案當成了一大 “娛樂新聞”。至於周克華被斃後那個死者不是他的傳言,説它是一種什麼“質疑”,其實不過是一段荒誕劇的想像和一個不經的戲説而已。
面對一起十條人命的殺人案,居然把它當成狂歡的盛宴,我們有些人恐怕已經成了“死”也要“娛樂”的“遊眾”——因為要“娛樂”,所以不擇題材、不分是非、不論黑白,蜂擁而去,圍哄不已。從“鬼子進村”,到“土匪下山”一一成了“旅遊線路”,從戴笠強佔良婦的香窟,到漢奸們的聲色之處,又一一成了“開放景點”,而今天的周克華死地以及他的死相,又變成了 “一道風景”,你説他有什麼醉翁之意,倒也不儘然,只是一個“娛樂到死”,就什麼也不顧啦——這幾天的網上,還爆出一袋牛肉乾的招幌,説它的“精美包裝”上,赫然印出“據著名歷史小説《紅岩》第137頁記載,1948年春甫志高曾買 牛肉與新婚妻告別”,你説他為叛徒翻案,為反角招魂,倒也不是,他只是為了推銷區區一袋牛肉乾,而不擇手段罷了。如果説借用的也是一點歷史的“娛樂”,那麼這種“娛樂化”就令人嘆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