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70末、80後一代,誕生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他們中的大多數從來沒有為父輩們曾需時常面對的溫飽問題困擾過,但童年、青少年時期的他們,物質和精神生活也談不上豐富。他們中的多數正屬於“上了14年體育課(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二年級),卻幾乎沒有特別擅長的體育運動”的典型代表,但他們的下一代,不會再是這樣的情況。
上海某知名外企高管李蓓,高學歷、高收入,注重生活品質,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自然也不會只盯著學習成績。李蓓的兒子正在上小學五年級,學習壓力已經比較大,但李蓓保證他每週至少踢足球和游泳各一次,“兒子特別喜歡足球,有時一週踢一次不夠,還會再加一次課時,偶爾再打打籃球,”李蓓説道, “我自己是學醫的,對孩子身體健康很重視,現在社會壓力大,孩子學習任務重,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健康身體的基礎上。同時孩子在運動過程中也可以釋放壓力。”
北京大學碩士畢業的吳瑩,三十多歲,事業有成,正在北京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從三歲就開始接觸體育運動,游泳、冰球、羽毛球都有學習,現在一週打冰球四五次之多,女兒則從四歲開始練習藝術體操,一週有三四次,女兒也喜歡游泳。
同樣在北京,熱愛體育的黃紅旗也有一個愛運動的兒子。正在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平時參加的體育運動多達四五種,包括高爾夫、網球、游泳、跑步、自行車等,黃紅旗介紹,“兒子最喜歡的是游泳和自行車,每週至少有三次、每次一到兩小時的體育運動時間。”
李蓓的兒子堅持游泳多年,很少感冒發燒;吳瑩的兒子曾經過敏性鼻炎很嚴重,一到秋冬季節就鼻涕不斷,通過游泳,基本上解決了過敏性鼻炎這個頑疾。黃紅旗的兒子食欲好、身高增加明顯。
但在孩子的體質增強之外,家長們更看重的是孩子通過體育運動帶來的性格、品質方面的變化。
“最大的變化就是更加有團隊精神了、不那麼輕易説放棄,對一件事情的堅持度有了增加。”吳瑩表示,“孩子建立了良好的規則意識;結識了一幫打球的好朋友,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更加主動。因為積極參與到集體運動中,使得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也有了提升。”
70末、80後一代的子女,如今大多還在小學、幼兒園階段,尚未進入到學業壓力最重的中學階段,但家長們都認為,未來即便孩子的學業壓力加大,也不可能讓孩子放棄體育運動。
李蓓表示,“會讓孩子一直堅持運動。體育與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學習的過程也需要勞逸結合,身體健康畢竟是基礎。”吳瑩覺得,隨著孩子的學業壓力增大,未來一週打四五次冰球的頻率可能會調整,“但只要安排合理,每天都可以抽出時間來讓孩子運動。”
讓70末、80後一代感慨的是,現在的孩子參加體育運動的條件和環境與過去有著天壤之別,李蓓回憶,“我們小時候參加體育運動就是玩,哪有現在這種定期訓練的條件,家長們對孩子參加體育運動的意識也完全不一樣了。”吳瑩發現,兒子現在打冰球、女兒練藝術體操的場地、師資條件都是國際水準的,這是自己小時候不敢想像的,“我們上學那會兒,有校隊的學校,都已經是鳳毛麟角。”在黃紅旗看來,現在孩子們能有充分條件去參加各類體育運動,也與家庭經濟條件改善,體育設施日趨完善和體育培訓機構的大量涌現有關。現在,家長們只要願意讓孩子參加體育運動,就一定能找到適合孩子的運動項目。(記者 慈鑫)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