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中南大學2015年研究生招生宣講進行“首秀”。明年,中南大學將預招錄碩士研究生4600人。該校招生辦負責人介紹,中南大學自2012年加大了差額復試比例,平均淘汰率達40%,這意味著近半上線考生最終拿不到入學通知單。此舉是為了提高學院和導師招生自主權,挑選複合型高素質人才。(5月25日《長沙晚報》)
5月正逢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這個時候,經常可以聽到一些大學老師在“抱怨”,現在的研究生博士當碩士教,碩士當學士教,臨近答辯了,有的學生還需要手把手地教導他如何把畢業論文寫通順、清楚,費工費力。高分進來的研究生怎麼會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除了研究生教育本身,我們還需要追本溯源,檢討研究生的入學選拔制度。
選拔制度本是好中選優,對考生進行優勝劣汰。但實際上,由於擔心生源不足,一些高校對1:1.2的面試差額要求偷工減料,甚至直接沿用過去的“初試定終身,復試走過場”的做法。考生只要在初試中名列前茅,復試落選的幾率就會接近於零。
這樣雖然能夠避免低分考生進入面試,但是也讓考生産生了考研就是考初試的錯誤思想。有的學生為了應付初試,大三便開始放棄專業課,只“啃”考研輔導材料;有的學生明明對科研毫無興趣,但是為了“鍍金”和逃避就業,突擊考研,在學校再讀三年,混個文憑……
可以想見,假如在初試考卷裏,這些考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興趣得不到體現,那麼在復試過程中,即使被察覺出來,也往往因為復試淘汰比例太小,成績佔比不高,“高分低能”也無法被淘汰出局。結果,學校捏鼻子認了,導師捏鼻子教了,最後的畢業論文答辯也捏著鼻子過了。
事實上,研究生教育不同於本科教育,其本質應該是精英教育,除了在完成學業上嚴格把關外,更需要在入學資格上再三權衡。在筆者看來,中南大學調高差額復試比例,正是提高研究生教育品質的第一步。之所説是第一步,因為這還只是實現了“嚴進”,在隨後的教育培養中,如何在學業上對他們嚴格要求,達到“嚴出”,同樣至為關鍵。(庹新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