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現實慈善遭遇“小品式荒誕”

時間:2014-05-08 13:44   來源:長沙晚報

  外地人楊先生來重慶給病重嬰兒的母親夏玉蘭捐款。説好捐2萬元,卻一下到賬20萬元,楊先生讓夏玉蘭將多出的18萬還給他。“為什麼不用本人的身份證辦卡?我會不會惹上什麼紛爭?”心中滿是疑惑的病重嬰兒的母親夏玉蘭決定暫不還錢,於是,一場好心遇上小心的紛爭開始了。(5月7日《重慶晨報》)

  本來想捐2萬元,結果對方卡上到賬20萬元,愛心人士楊先生的遭遇,像極了趙本山和小瀋陽在春晚舞臺上表演的小品《捐款》。只不過現實遠沒有舞臺上的小品那麼好笑,那麼圓滿,楊先生和受助人夏女士之間,最終産生了芥蒂,甚至差點鬧上法庭。雖然事情最後得到了解決,但這件事還是留給我們很多反思,也是對社會慈善事業的一個提醒。

  應該説,當現實慈善遭遇“小品式荒誕”,確實比較離奇,也算得上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如果處理不好,不但會傷害到愛心人士一片好心與善意,同時也會引起公眾不必要的誤解,最終對社會愛心慈善事業帶來傷害,這是比善款多與少,該不該捐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捐助活動,從法律角度來看屬於一種贈與行為,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屬於附帶了主要用途的贈與。楊先生口頭承諾贈與夏女士2萬元作為其女兒治病用,並且也完成了贈與義務,那麼對於卡上多出的另外18萬元,夏女士理應無條件地退還給楊先生。何況按照楊先生的説法,這18萬元錢也是準備救助其他人的,如果夏女士拒不還款,不管從法律上還是從情理上,都是站不住腳的。

  儘管夏女士的擔憂有可以理解的地方,但是當楊先生對她的疑問給出了合理的解釋,那麼夏女士還是應該儘快把錢還給楊先生。時間拖得越久,越會讓本來是懷著一顆愛心與慈善而來的楊先生受到的影響和傷害越大,這顯然是我們所不願意看到的。

  作為網友和公眾,在這件事中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自己對事情的來龍去脈缺乏了解,而且也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就斷定楊先生是“私吞公款”或“逃稅洗錢”,顯然是很不負責任的,這樣的無端猜測,是對愛心人士與慈善事業的嚴重傷害。畢竟對於我們還不算強大的社會慈善事業來説,它需要更多的呵護與善待,而最怕誤解與傷害。

  當現實慈善遭遇“小品式荒誕”,對我們所有人都是一個提醒。對社會慈善和愛心人士來説,應該盡力讓自己的慈善行為規範化、標準化,這樣才能避免外界各種誤會的産生。對慈善活動中的受益人來説,應該多些對慈善人士的理解與支援,避免因為自己的猜測而讓愛心受到傷害。對於公眾而言,則應該少些沒有根據的猜測,避免武斷地下結論。畢竟社會慈善需要眾人添柴,而不是潑水。(苑廣闊)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