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劣字典讓誰斯文掃地

時間:2013-05-07 15:47   來源:人民日報

  一本突擊印發、不寫編者、也不在市場上公開發行的“字典”,內容差錯率遠超國家規定,用普通紙張而非辭典專用紙印刷,價格卻遠高於正版書市場價格,竟然能夠在短短4個月間,發行到380萬冊。

  這是一筆多麼輕鬆好賺的大生意!

  中央財政下撥資金,為全國1.2億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中小學生每人免費配發一本《新華字典》。沒想到,這樣一項文化惠民的好政策,到了一些地方的執行者手裏,竟被當成了一個中飽私囊、賺錢牟利的良機,念歪了經——“私囊”者,非單指個人,也包括某些行業、某些地方部門的私欲。

  在一些壟斷行業及地方,無視市場規則,將本該公開透明的競爭、招標程式變成不受監督約束的走過場,利用手中權力為特定企業、部門牟取超額利潤,已經慣而成習,不僅讓政府採購價高質低成了常見事,有時還會成為隔斷中央惠民政策澤被基層百姓的可怕“梗阻”。

  當這種“梗阻”發生在文化教育領域時,更教人忍無可忍。

  在湖北省,這本讓人恥于標注書名號的偷梁換柱版“學生新華字典”,在被媒體曝光為盜版、偽劣品之前,320萬冊已經發到農村中小學生手裏,還有60萬冊在加速印製發放的進程中。據媒體報道,中央財政下撥該省的經費為6608萬元,免費領取字典的學生應有470萬,但實際發放的字典數量為380萬冊,且不論從上報到實際之間的90萬學生人數差額是怎麼出現的,單按每本比正版新華字典還高6元的政府採購價計算,380萬發行數,也足以讓出版商年終的利潤成績單更好看。

  利潤好看,卻是民族與社會的文化之羞。一本匆忙炮製、錯誤百齣的偽劣字典,能夠高價“完勝”已成大眾工具書經典的正版《新華字典》,其原因要麼是當地政府採購招投標審核程式存在漏洞,要麼就是教育部門和新華書店、出版社一些“文化把關人”有目瞽神茫之缺陷,失了對於文化、教育的敬重之心,也不以誤導別人家孩子為意。

  用突擊編寫的自家字典替代《新華字典》發給學生的,絕非湖北一地;走了招投標程式而不能為財政支出集中採購“物有所值”的,也絕非高價買盜版字典這一例。政府採購這個市場經濟時代的大客戶,應該成為維護正當競爭、公平交易的關鍵力量而不是相反,加大對於各級財政開支項目執行過程的公開和社會監管,勢在必行。

  對於出版發行而言,文化事業變文化産業,一字之差,絕不能革掉了文化。一味依賴教輔利潤或靠壟斷保護賺錢,滿足於暗箱公關、粗製濫造獲暴利的模式,只能收穫産業的虛胖,損害的卻是青少年安全健康成長和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未來。如何不為鼻底一點金錢私利而做劣幣驅良幣的短視行為,不僅靠制度的嚴查嚴管,也有賴於“把關人”無可推諉的文化自覺——如果這一群體都不能做到,還能求諸誰?(姜泓冰)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