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以8.1%的GDP增速在全國各省區市排名中“敬陪末座”;今年一季度,北京再次以7%的GDP增速在全國“墊底”。不過,擺脫了GDP崇拜的北京上上下下並未為此感到不安。
北京的自信,源自“此消彼長”。儘管經濟增速下滑,但北京保持了預期中的“五穩五進”:經濟運作“穩”、需求支撐“穩”、價格走勢“穩”、社會就業“穩”、後勢預期“穩”,創新驅動“進”、産業升級“進”、民生改善“進”、功能提升“進”、勢能積蓄“進”。
更加注重經濟發展品質,更加注重協調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更加注重讓人民群眾分享發展成果。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首都北京在過去五年華麗轉型。
控速提質 提升內功
上世紀50年代的功勳車床、鐵水裝載量260噸的魚雷罐車、高聳的軌道吊車……在由首鋼“二通廠”改造而成的中國動漫城文化園區內,這些記載著首鋼發展歷史的“鋼鐵古董”隨處可見。
首鋼在對老廠區的改造設計過程中,將工業遺産就地變身為文化園區的設計元素,既保留了歷史,也形成了特色。目前,這個文化園區已經開始招商引資,一個低耗能、無污染的現代“綠色産業”正在這片曾經製造鋼鐵的土地上“生長”。
首鋼的停産轉型,是北京主動做加減法的一個標誌。
轉型的過程伴隨著陣痛,也孕育著希望。2011年,首鋼石景山老廠區徹底告別爐火鋼花,北京全市鋼鐵行業生産規模大幅收縮;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同比少增61.7萬輛,機動車銷售量下降44.3%;北京在全國率先作出新建普通住房價格“穩中有降”的承諾,全市新建普通住房價格下降11.3%,商品住宅銷售面積下降14%左右。
“這三個方面的主動調整,將北京GDP增速整體拉低大約2個百分點。年初政府設定全年經濟增速8%的預期目標時,已經預留了經濟調整的迴旋空間,經濟平穩增長符合調控預期。”北京市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于秀琴如此評價。
在做好減法的同時,北京堅持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産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文化創意産業、生産性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都市型現代農業,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迴圈經濟。
在深刻認識首都經濟的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優化一産、做強二産、做大三産”的思路,把電子資訊、裝備製造、汽車、生物和醫藥、新能源、都市型工業等適合首都特點的第二産業作為重點,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方向。
城鄉一體 齊頭並進
在北京,農業佔GDP的比重僅為1%,農業人口不到270萬,而恰恰是“三農”問題,被北京市委市政府定為必須“接補”的“短板”。
據北京市發改委統計,2003年,北京對10個遠郊區縣的固定資産投資比例僅為30%,2004年提高到40%,2005年以來連續7年超過50%,累計投入856億元,投資年均增速約20%。全市已形成完整的公共財政惠農政策,僅“十一五”時期公共財政讓渡區縣財力就達212億元。
在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拉動下,北京各區縣大力推進規劃佈局、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保障、社會管理等“六個一體化”,加快農村向城鎮化、社區化轉變。
“近些年,村民感受最大的變化是寬闊的馬路通到了家門口,路通了,一通百通,村民的思路也就通啦。”順義區楊鎮紅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唐江岩對記者説,以前,紅寺村只能靠天吃飯,連一條像樣的村路都修不起。自2007年以來,政府已投入2000多萬元,用於村裏修路、改水通電、安裝太陽能路燈、修建太陽能浴池等,使村容村貌大變樣。
北京市農委負責人介紹,北京大力發展高端、集約、高效的都市型現代農業,一産和二産、三産不斷融合,農業産業和環境建設緊密結合,農業的生態、休閒、旅遊、服務、文化等功能不斷拓展。
近年來,北京的會展農業、設施農業、創意農業、觀光農業等新興農業形態蓬勃發展,溝域經濟方興未艾。2011年起,北京每年設立1億元的溝域經濟發展專項基金,延慶的“百里山水畫廊”、門頭溝的“玫瑰谷”、密雲的“紫海香堤”、懷柔的“雁棲不夜谷”等特色溝域吸引無數遊人前往休閒娛樂。2011年,全市農業觀光園和民俗旅遊接待戶總收入分別達21.7億元和8.7億元。
民生優先 幸福為本
過去的五年,北京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斷加大,老百姓從發展成果中分享的好處越來越多。
延慶縣千家店鎮大石窯村,以前處於泥石流多發區,2006年合併4個自然村整建制搬遷新址,村莊面貌煥然一新。記者來到這個村子,看到一排排新房整齊劃一,道路整潔寬闊,數字影廳、健身廣場、益民書屋、老年活動中心、文化大院等一應俱全。
大石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侯文有介紹,政府出資提供的崗位有“十大員”,包括護林員、保潔員、管水員、文化管理員等,全村130名勞動力全部就業。2011年,每人平均收入達到1.37萬元,比2004年的4500元大大提高。
近年來,北京市為改善群眾居住條件下足了功夫。據統計,自2007年起至今,北京市保障房計劃供地量增長了近6倍。為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北京市注入100億元財政資金,成立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並完善了政策性住房建設機制。
2011年,北京市新開工建設、收購各類保障性住房23萬套,超額完成全年20萬套任務,創歷史新高;竣工10萬套,比上一年翻一番;投資567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13%。
居有其屋,病有所醫。近年來,北京市醫改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得到緩解。2009年至2011年,北京市區兩級財政醫療衛生經費投入共計489億元。
通過擴大報銷範圍、提高報銷比例,2010年至2011年兩年直接減輕群眾就醫負擔50億元以上,個人醫療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至26%,城鄉個人就醫負擔比例平均下降20%以上。
同時,通過預約掛號、雙向轉診、延時服務、提升基層能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優化醫療資源佈局和結構等多措並舉,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成效明顯。
此外,北京市還率先實現養老保障制度全覆蓋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標準統一。截至目前,養老保障制度已覆蓋城鄉居民1403.9萬人,參保農民月平均養老金從原來的100元左右提高到400元左右,基本實現了“老有所養”的目標。同時,率先實現城鄉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統一,將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政策覆蓋到60多萬低收入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