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由一個“地方題材”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從瞄準沿海發展“新一極”到“江海聯動”力促“龍頭”與“腹地”融合發展,從“既贏得預期發展又保護好青山綠水”到全力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黨的十六大以來,在廣西,壯鄉兒女團結一心,適應新形勢、搶抓新機遇、增創新優勢,有力地推動了全區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描繪出一幅開放、和諧、奮進的巨幅新壯景。
北部灣經濟區:“錯位發展”不錯
北部灣廣西沿海擁有防城港、欽州港、北海港三大港口,雖然同屬一片海域,卻因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劃而單打獨鬥,2005年以前,三個港口的年吞吐量加起來才3000萬噸。
同樣是在這片海域,而今的北部灣港卻已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20多個港口通航。2011年,北部灣港口吞吐能力超過1.5億噸,與2005年的3195萬噸相比較,增長3.69倍。
此番“巨變”,源於對三港的“優化整合”: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根據資源、市場、區位等特點,重新明確三港的功能定位,並最終“在北部灣建設一個億噸現代化大型組合港”。
這肇始於2006年3月廣西作出的一個重大決策:把北部灣廣西沿海的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市,以及南寧、玉林、崇左的交通物流,劃入一個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
對廣西來説,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對自身重大發展機遇的深刻審視和完美把握,也是推進沿海開放開發的一次重大的體制創新,更是一項具有世界眼光的創舉。
戰略抉擇催生科學發展新思路。4個月後,在環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上,廣西進一步提出構建以南寧、河內、曼谷、新加坡為軸心,以大湄公河次區域和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為兩翼的“中國—東盟‘一軸兩翼’區域經濟合作新格局”。
2008年1月16日,國家正式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北部灣開放開發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規劃》要求,要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資訊交流中心。
廣西建設北部灣經濟區,目的就在於推動和融入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而廣西又將如何利用城市的發展優勢,在泛北部灣區域合作中率先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呢?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南寧、北海、防城港、欽州以及崇左、玉林6市黨政主要領導達成“4+2”合作機制,成為推動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的一次創新。大家一致認為,只有依據城市的自然秉性、發展優勢,明確自身在區域合作中的分工,以此進行資源配置和産業佈局,實行“錯位發展”,並主動服務區域整體發展,才能在合作中最終實現共贏。
於是,根據空間佈局和岸線功能分區,結合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幾個既分工又合作、在合作中交融的城市組團被明晰,並在實踐中加以實施:南寧組團以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和加工製造業為主;欽防組團以臨海重化工業及港口物流為主;北海組團以高新技術産業和出口加工業為主;鐵山港((龍潭))組團以臨港型産業及現代農業為主;東興((憑祥))組團以商貿物流、加工貿易邊境旅遊為主。
科學發展,“錯位”不錯。6年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約16%,用不到全區1/5的面積、不到全區1/4的人口,創造出了超過全區1/3的經濟總量!
千里西江,奏響“江海聯動”曲
若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視為龍頭,則桂東桂西就是兩翼。“龍頭”已昂起,兩翼要騰飛。那麼,廣西如何才能實現“龍頭”與“腹地”的融合發展呢?
西江的開發利用,成為自治區、西江沿岸城市黨政主要負責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調研課題。自治區黨委認為,北部灣經濟區優勢在沿海,西江黃金水道優勢在沿江,把北部灣經濟區開發與打造西江黃金水道結合起來,可以發揮廣西沿海和沿江兩大優勢,實現江海聯動,進一步擴大廣西西江流域各市的對外開放,實現桂中、桂西與桂東協調均衡發展。
2008年底,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了打造西江億噸“黃金水道”的發展戰略:將西江沿岸6個城市1480公里的內河航道,全部改造成千噸級以上的高等級航道,形成干支暢通、江海直達,設施較為完善的內河航道網。
4年後的今天,記者走馬西江,看到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科學發展新圖景。“黃金水道”孕育“黃金”前景。西江億噸“黃金水道”的建成,將使廣西有一半地級市擁有千噸級“水上高速公路”通江達海,形成獨有的沿江兩岸經濟帶,帶動廣西西部、中部、東部協調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讓明天更美好
在狂風騰浪的大海裏,一隻成年海豚用脊背馱起受傷的小海豚,向深海游去,前行中,小海豚5次滑落,差點沉到海底,可成年海豚不離不棄,一次又一次地將它穩穩馱浮……
7月8日,如此令人動容的一幕,發生在廣西欽州的三娘灣海域。在這片海域裏,橋吊林立、機器轟鳴的臨海大工業與逐浪戲水的“海上大熊貓”白海豚時時親密“共語”。
這是廣西堅持走“生態立區、綠色崛起”的科學發展之路的剪影。
“綠色生態是廣西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潛力、最大的品牌,生態環境已成為廣西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認為。“經濟發展是政績,保護環境、加強生態建設是長遠政績”,在廣西已成為廣泛共識。
2010年春節後上班的第一天,以“綠滿八桂 造林綠化”為主題的植樹造林綠化活動在廣西多個城市同步展開,目的是使植樹造林成為一種新的習俗。2011年,“綠滿八桂”工程又在全區打響了通道綠化、城鎮綠化、村屯綠化的“三大戰役”。
早在北部灣開放開發之初,廣西就用主體功能區的理念規劃佈局:將4.25萬平方公里的經濟區劃分為城市、農村和生態三類地區,其中,適宜開發的城市地區僅佔總面積的9%,限制開發的農村地區佔總面積的56%,禁止開發的生態地區佔總面積的35%。
6年過去了,防城港連片的紅樹林,一棵都沒有少,反而讓本是“候鳥”的白鷺在此安了“家”;欽州三娘灣裏的白海豚非但沒有減少消失,反而增加了30多頭,形成了“白海豚家族”;北海銀灘,依舊旖旎浪漫,在綠色發展的同時,北海保護和開發歷史文化名城,“海味”之外,增添了文化韻味,先後榮獲“中國十大休閒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讓西江水運成為中國最乾淨的河流!”2010年,廣西專門投入21.1億元打造西江千里綠色走廊,建設生態西江。
“只有贏得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贏得美好的明天!”自治區主席馬飚表示,“十二五”期間,廣西將大力強化節能減排,推廣低碳技術,發展迴圈經濟,推進林業強區建設,全面加快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
北部灣畔,千帆競發;西江億噸“黃金水道”,百舸爭流……江海聯動、生態和諧的盛世交響,正激勵著5100萬壯鄉兒女意氣風發,在科學發展大道上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