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銀行存款,工作人員多會向儲戶介紹一種分紅式的“存款業務”,稱利息高且保本。不少儲戶禁不住誘惑簽字,稀裏糊塗中存單變成了保單,而這種“存款業務”就是銀保産品。實際上,銀保産品姓“保”不姓“銀”,它是由銀行代銷的一種保險産品。
那麼,銀保産品到底是什麼?它到底適合哪類人群投資購買?連日來,記者走訪了江城多家銀行和保險公司,揭開籠罩在銀保産品頭上的迷霧。
現象:
稀裏糊塗存單變保單
最近,家住武昌民主路的蔡爹爹有些鬱悶,他本打算去銀行存錢,結果稀裏糊塗地簽字辦成了保單,現在想取出來,卻面臨上萬元的虧損。
今年5月,他在水果湖一家國有銀行的營業網點辦理存款業務,工作人員熱情地向他推薦一款理財産品,稱該産品比定期存款利息高,保本無風險,3年後即可領取本金和利息,還可贈送一份10多萬元的保險。
蔡爹爹被工作人員所説的高利息吸引,在對方的指引下,在兩張單子上簽了字,單子上的其他內容,均由工作人員代替填寫。然後,新開了一張卡,把3萬元存了進去。直到本月初,細心的老伴才發現,蔡爹爹拿回家的“3萬元的存單”是一家壽險公司的保單。後來到銀行諮詢,蔡爹爹購買的是5年期的銀保産品,若現在退保可能損失上萬元。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的確有些老年人在銀行存款,然後“糊裏糊塗”買了保險産品。記者在調查中還碰到一例,一位老人在買了保險後,回去對家人説:“今天我不光存了款,銀行還送了我份保險。”
其實,老人購買的就是銀保産品,而且是一次性交清,當老人急需用錢,想提取“存款”時,才發現,“取款”並非易事。
記者了解到,最近幾年存單變保單糾紛不斷。造成保險公司與投保人關係摩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銷售人員未明確告知産品屬性,只是一味強調高收益,這是引發消費者最為不滿的主因。
那麼,銀行為何熱衷代銷保險産品呢?業內人士透露,銀行看中的是不菲的手續費。記者了解到,不同的金融産品,其銷售佣金也不同。比如銀保産品,銀行可以獲得的佣金一般為3%左右,而代銷基金,一般只有1.5%,甚至可以低於1%。
而隨著競爭加劇,各家壽險公司暗中較勁,導致手續費水漲船高。2001年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的手續費大概在1.2%-1.5%,2005年左右達到3%以上,去年最高的甚至超過4%。手續費一高,銀行工作人員的提成也相應提高,“有些銀行的業務員通過賣保險一個月能掙上一年的工資。”
探因:
保險産品為何會虧損
家住青山的王先生説,2009年,他在青山的一家銀行主動購買了1.3萬元的5年期銀保産品。2010年3月1日開始分紅,第一次分紅269.96元;2011年分紅231.58元;今年3月1日,分紅101.04元。
王先生説,頭兩年分紅200多元,雖説收益低於1年期定期存款,但比存活期還是高不少。不過他不明白的是,為何保險産品的分紅一再遞減?
據一家國有壽險公司代理業務部負責人介紹,銀保産品與單純的金融理財産品不同,它是保險而不是單純的理財産品,多是投資型的保險險種,而投資就可以産生分紅。因此,它最大的賣點是“保障+收益+分紅”。記者了解到,銀保産品大致可分為:意外醫療消費型、定期還本保障型、理財分紅型三類。現在銀行銷售的,多數以理財分紅型的産品為主:滿期還本+多於儲蓄的利息,年利率在2%~6%不等,一般保險滿期在10年以上,繳費期為一次性躉交或者三年/五年/十年分期交付,保險期限可達15或20年。
舉例來説:以一款分紅型保險産品為例,每年交費 1萬元,交納 10 年,共交費10萬元。若被保險人生存至15年期滿時,累計可領取滿期保險金11.99萬元。若其間被保險人身故,最高可給付身故保險金35.97萬元。此外,由於此險種為分紅類産品,可根據每年的分紅情況有一定的紅利金。
一家壽險公司的負責人説,相對於傳統壽險産品而言,除了給予生命保障外,它還具有較強的投資功能。一般會把投保人所繳付的保費,按照不同的比例分為兩個賬戶:一是較少部分保費進入保障賬戶,用於保障功能;其餘較多的部分進入投資賬戶。而收益主要來源於投資賬戶。當然,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風險則由客戶自己承擔。
至於為何購買的保險每年分紅遞減甚至虧損?該負責人説,銀保産品除了合同約定的保障外,收益和分紅往往來自於股市、基金、債券等投資。而中國股市這兩年來不景氣,因此,大多數保險公司在股票市場的投資多虧損嚴重。也因此,就導致保險産品出現低收益或者虧損。
業內:
適合長期保障資金購買
雖然銀保産品遭受不少詬病,但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年,全國壽險保費收入近1.5萬億元,其中銀行銷售的保費收入達7500多億元,已經超過半壁江山。
一不願透露姓名的壽險人士説,只是由於銀保産品銷售和售後不透明,投訴居多,才導致銀保産品談“虎”色變。壽險公司為了衝業績,銷售帶有誤導,大多只談高收益避談風險,導致客戶在面對賬戶現值時産生巨大心理落差,直接導致大量退保的出現。
水果湖一家銀行的負責人説,投資者不要購買超過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産品。尤其是中老年人群體,在購買基金、外匯、期貨、投資連接保險等風險産品時,一定要謹慎。尤其是週期一般為5年或10年的銀保産品,購買前一定要保持冷靜,預期收益不等於實際收益,不要被較高的預期收益迷惑了雙眼。
記者從多家壽險公司了解到,銀保産品多針對不同層次的目標客戶群設計的,並非人人適合。主推的銀保産品以分紅險和萬能險為主,相對更適合有中長期閒置資金,且有較強保障理念的中高端客戶購買。因為無論是一次性繳清還是期繳,一般銀保産品期限至少為3年以上,滿期為5年、10年、15年不等,是中長期理財的較好選擇。
不過,壽險公司推銷産品的方式值得改進。昨日,一家股份制銀行的支行行長,指著營業廳內的多種金融産品告訴記者,如今的營業廳如同一個金融超市,這裡有理財、證券、基金、保險、黃金等多種投資産品。“銀保産品其實不必遮遮掩掩,要讓費者明明白白購買,就如同證券開戶一樣,即使投資者炒股虧損幾十萬元,也沒有人來找銀行扯皮的。因為,他知道股市有風險。如今的銀保産品,就沒做到這一步。”她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