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解讀
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推進制度性變革紅利建設,讓利於民間是唯一齣路。這就要求加快落實“新36條”的貫徹實施,擠掉房價泡沫,讓民間工商業資金回歸實業。
新近發佈的6月份CPI數據跌至2.2%,創出29個月的新低,看起來一度洶湧的通脹反彈風險,正在漸漸消失。
通脹下行原因有三:一是通脹的貨幣基礎大打折扣,雖然總量膨脹依舊。由於前兩年持續的貨幣緊縮,貨幣擴張速度已經顯著放緩,M2增速從20%的高增長滑落至13%附近,M1增速更是從兩位數跌至如今的3.5%。二是GDP增速持續走低,社會總需求在萎縮,由此導致供求關係發生逆轉,多數行業産能過剩嚴重。三是美元近幾個月連續走高,使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進入下跌週期,輸入性通脹壓力大大減輕。這三大因素重疊,帶來了中國CPI的連續下跌,宏觀經濟大有馬上陷入通貨緊縮風險的可能。
CPI最近的加速連跌,讓我們不難想起“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的死結。過去兩年,是中國經濟政策整體上偏緊的時期,實施嚴厲的貨幣緊縮、壓縮投資式宏觀調控,效果也十分明顯,實體經濟收縮效應顯著,通貨緊縮風險已經蘊含其間。
故而,近期政策又在開始“放”貨幣,“放”投資。央行一個月內連續兩次降息、一週內多次逆回購,發改委加快項目審批,都預示著中國經濟重回“放”的路徑。尤其是最近的CPI連跌,更是將加快中國經濟整體上重回保增長的路徑。
確實,從目前低迷的發電量數據、急跌的煤炭價格來看,經濟下行趨勢已然明顯。但是,現在我們需要明瞭的是,在本輪經濟下行之際,如果重回“保增長”只會帶來兩個可能——要麼貨幣刺激已經産生“抗藥性”,帶來長時間的通縮風險,猶如1997年到2003年那一輪低速增長週期,要麼像2008年到2009年那樣短暫通縮週期,只要貨幣注入,明後年經濟就會出現迅速反彈、通脹再度回潮。
無疑,如果沒有實質性的制度變革紅利,單靠經濟刺激政策的強心針,只能是這兩種結果。
本來,這兩年財政貨幣政策不斷出奇招、行政管制頻繁的初衷是控制經濟過熱、遏制通貨膨脹。可是,現在剛剛GDP下滑、CPI連跌,對於未來中國經濟出現衰退和通縮的警告就已經不斷。這兩年,中國經濟的週期真是短得出奇,不斷在“收緊——放鬆”的怪異迴圈中打轉。
實際上,在經歷了2009年以鉅額貨幣刺激實現跨越增長之後,中國經濟再也難靠貨幣放水就能激發能量。一來産能過剩十分嚴重,過往的投資重點領域,都處於去庫存化階段;二來國企效率愈發低下,民營經濟十分萎靡,不管是民企還是國企,創新能力普遍有限;三來貨幣總量十分龐大,M2/GDP比居高不下,使得信貸擴張本身也已經難以為繼。由此看來,哪怕接下來幾個月,中國貨幣政策加速回歸保增長路徑,也難以讓實體經濟恢復活力。
出路何在?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讓利於民間是唯一齣路。這就要求加快落實“新36條”的貫徹實施,擠掉房價泡沫,讓民間工商業資金回歸實業。同時,推進金融體制、國企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提升經濟部門的整體效率。當然,眼下馬上可以著手做的事情是減稅,只有全面減輕居民和企業的稅負,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民間創新。(倪金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