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將長期面臨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

時間:2011-11-14 09:5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第201期日前召開。論壇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前所長汪同三發表了題為:“通貨膨脹的成本推動因素分析”的主題演講。汪同三説,當前國家十分重視通貨膨脹問題,並且認為這個問題將在“十二五”期間持續存在,是因為中國通貨膨脹的成因正在發生變化,正從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向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轉變。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因素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合理性,所以將長期存在,中國的宏觀調控在這方面缺乏經驗需要積累。

  去年以來國家政策對通脹問題的表述

  談通貨膨脹的成本推動因素,汪同三首先從國家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説起。他説,中國現在存在什麼問題?最經常提到的三個詞叫“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

  中國的會議很多,但是有三個會是非常重要的,決定著國家向哪走,怎麼走。第一個會是每年秋天舉行的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或者中央全會。第二個重要的會是每年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它是要把上一個會的精神落實到經濟工作中。中國每年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基本上都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上做出的。第三個重要的會就是來年三月的“兩會”。這個會是要把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或者中央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落實到政府工作中。

  看看在這三個會上,對於“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表述。去年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制定第十二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穩定規劃的建議。在這個會上對於當前中國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給概括成了十條。第一條,經濟增長的環境資源約束強化;第二條,投資和消費的關係失衡;第三條,收入分配差距大;第四條,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第五條,産業結構不合理;第六條,農業基礎仍然薄弱;第七條,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第八條,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第九條,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第十條,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這個描述是比較全面的,將中國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基本上都談到了。但是在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去年十七屆五中全會講問題的時候沒有明確的提通貨膨脹問題。

  到了去年年底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把中國存在的所謂“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在經濟方面概括成五條。第一條,宏觀經濟平穩運作面臨複雜形勢;第二條,糧食穩定增産和農民持續增收基礎不牢固;第三條,經濟結構面臨調整壓力;第四條,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第五條,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穩定任務艱巨。這五條主要集中在中國當時面臨的經濟問題方面,但是也沒有明確的提通貨膨脹的問題。

  再來看今年三月的“兩會”,它通過了兩個重要的文件,第一個是政府工作報告,第二個是“十二五”規劃綱要,這兩個文件對於當前存在的問題和矛盾表述也有區別。先看政府工作報告。由於政府工作報告覆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軍事、外交、民族等所有的方面,所以在政府工作報告裏,對於中國目前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的描述又基本恢復到了十七屆五中全會時的樣子。在政府工作報告裏一開始先講到了九個問題:資源環境的問題,投資消費的問題,收入分配的問題,科技創新的問題,産業結構的問題,農業基礎的問題,城鄉區域發展的問題,就業的問題和體制機制障礙問題。

  不同的是,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中提到了十個問題,在政府工作報告裏一開始只提到了九個。差的是十七屆五中全會裏的第九條,社會矛盾明顯增多。這在政府工作報告裏一開始沒有講,但是也沒有回避,而是隨後把社會矛盾問題在政府工作報告裏展開成了四個。第一條是教育和醫療的問題,就是所謂的優質教育和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佈不均;第二條是物價上漲預期增強,一些城市房價持續上漲,這裡直接把物價的問題點了出來;第三條是違法徵地拆遷;第四條是腐敗。所以在政府工作報告裏,十七屆五中全會講的社會矛盾問題被展開了,其中明確的點出了物價的問題。

  再看“十二五”規劃綱要。在“十二五”規劃綱要裏,談“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基本上完全照抄了十七屆五中全會的內容,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也沒改,僅僅增加了一句物價上漲壓力加大。但是如果只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物價問題,因為一年就有一個政府工作報告,它是一年的問題,短期的問題,如果在“十二五”規劃綱要裏提到物價問題的話,它就不是一個短期的問題了,因為“十二五”管未來的五年,至少管到2015年。那也就是説在整個“十二五”期間,通貨膨脹問題都不可忽視。而且當前中央和國務院的政策是很明確的,就是保持物價穩定是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輸入性通脹壓力是本輪通脹的首要原因

  為什麼國家對通貨膨脹問題這麼重視,汪同三分析了引發本輪通貨膨脹的三個主要原因。第一個是美國長期實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給中國造成了輸入性通脹壓力;第二個是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前兩年國內新增信貸規模較大,對價格上漲産生了滯後影響;第三個是新出現了各方面的成本推動因素。

  汪同三説,分析這次通貨膨脹産生的原因,第一個就是輸入性的通脹加大了國內成本推動的壓力。理解輸入性通貨膨脹因素首先應該看到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出現的上漲趨勢,這是中國沒有辦法決定卻又必須要面對的,這主要是美國量化寬鬆政策所造成的。

  美國搞量化寬鬆政策,與美國的經濟情況密切相關。以美國經濟衰退之後兩年的恢復程度來看,此次受危機的影響,無論是1975年、1982年還是1991年美國的經濟衰退,都沒有這次的大。再看每一次衰退之後美國就業恢復所需要的時間,這次也是最長的,已經36個月了還處於非常糟糕的狀況。總之,國際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相對來説是二戰後最大的,所以美國必須對經濟進行刺激。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