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道:兩岸共同生活圈不是夢

時間:2012-05-24 10: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大嶝小鎮臺灣食品店裏的臺中特色商品店。

  泉州,開元寺。從未來過泉州的中評社桃園特派員黃文傑,卻説自己到過開元寺。“別忘了,臺南也有座開元寺!”開元寺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現存殿宇是明末崇禎年間,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出資修建,後來鄭成功到臺灣,其嗣子鄭經也在臺南倣泉州興建了開元寺。“開元寺裏有3代人的故事,也串起了泉臺兩岸情感。”

  莆田,湄洲島媽祖祖廟。臺灣三立電視臺記者謝璧蓮站在媽祖像前,雙手合十,行祭拜禮。在臺灣,每年都有15萬人到湄洲祖廟進香。

  漳州市副市長謝毅泰在接受媒體採訪前,先問有沒有老鄉。臺灣2300萬人口中,有近千萬人祖籍在漳州。

  兩岸記者海西聯合採訪期間,閩臺淵源被以各種形式論證。

  大嶝島的華麗轉身

  此行的大部分臺灣記者是第一次到廈門,不少人登上廈門大嶝島的心願是看金門。據説,從大嶝島坐小船,搖櫓1004下就可以到達金門,兩地最近距離只有1000多米,讓福建自然成了對臺交流的最前沿。

  閩臺間貿易往來的緣起其實很簡單。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金門長期戰備,物資匱乏,廈金兩地漁民就用漁船載著貨物到海峽中線進行交易,當時有人稱此為小額貿易,也有人乾脆稱其為走私。1999年5月,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開業,兩岸間的海上交易終於移上陸地。此後,不僅臺灣商品多了,人氣旺了,去年9月,小額商品交易市場還擴建為大嶝小鎮臺灣免稅公園,更成了臺商投資創業的樂土。這些變化被臺灣旺報駐廈門記者洪肇君稱之為“華麗轉身”。

  據“大嶝小鎮”投資方、廈門象嶼集團董事長王龍雛介紹,這裡是大陸唯一的臺灣商品免稅區,原産地臺灣的糧油食品、土畜産、紡織品、工藝品、輕工産品及醫藥品等6大類商品在此免稅銷售。目前這裡有註冊商行200多家,其中臺商超過40%。首批進駐“大嶝小鎮”的臺商林心一説:“除去租金,成本被大大壓縮,因為免稅,産品價格優勢就隨之顯現,這裡的商品比臺灣還便宜。”

  目前,從臺灣商品到臺灣創意齊聚這裡,越來越多的臺商選擇從海西“起步”。

  高科技帶動轉型升級

  福建是臺商最早“登陸”的地方,兩岸經貿往來的展開,帶來的是閩臺兩地的互惠雙贏。臺灣工商時報記者佘研寧想知道,海西再次掀起的臺商投資熱,與早期的“登陸潮”有何不同?

  在泉州綠谷臺商高科技産業基地,副總經理劉世昌告訴記者,當地政府投資建設硬體,為想要進入的臺企搭建風險低、門檻低的平臺,使臺商在這裡創業沒了後顧之憂。2011年至今,綠谷已成功引進6家臺資高科技企業。

  福建省發改委副主任孟芊説,經過多年發展,在閩臺商普遍面臨産業升級或轉型,而海西經濟也面臨結構性轉型。新一波的臺商投資,較之前更注重與當地的産業對接。為此,福建省正在搭建平臺,在提供優惠政策上努力嘗試。臺資高科技産業的進入,帶動了當地企業的升級轉型,實現了互惠雙贏。

  金融業的“先行先試”

  作為兩岸交流交往的前沿,熱絡的經貿往來,讓兩岸金融合作顯得相對滯後。兩岸金融合作在海西如何“先行先試”,也是記者特別關注的內容。

  在採訪中記者注意到,海西的金融業已開始有了“臺灣味兒”。

  大陸首傢具臺資背景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廈門銀行副行長戴文進説,臺籍員工給銀行帶來了新鮮血液。ECFA生效後,首家進入大陸的臺資財險公司——富邦財險總經理莊子明説,臺灣經驗對大陸保險業發展非常有益。海西第一家兩岸合資保險公司——君龍人壽總經理高瑞華説,越來越多的臺灣金融“大船”正駛入海西……

  如何破解中小臺商融資難的瓶頸,兩岸金融業者也在海西“先行先試”。廈行臺商業務部總經理吳志祥説,兩岸異地抵押業務,開創了雙方金融合作新模式。“如果臺資中小企業在臺灣有不動産,就可以在臺設定抵押,在廈行獲取貸款,這等於是活化了企業在臺灣的不動産,解決了融資難的問題。”

  君龍人壽作為首批簽約福建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的企業,首創了“兩岸保險服務一條龍”,如果大陸民眾赴臺旅遊,可在臺享受醫療、意外等保險。

  談到創新産品的“先行先試”,高瑞華説,和平發展最終會帶來兩岸民眾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層面的全面融合,兩岸共同生活圈終究不是夢。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