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臺灣經濟的“內憂”與“外患”

時間:2012-05-24 08:44   來源:台灣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22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臺灣經濟形勢不景氣,既有“外患”即外部經濟環境惡化的原因,也有“內憂”即內部經濟改革困難,政治紛擾加劇,讓臺灣經濟失去發展活力。

  全文摘編如下:

  最近以來,臺灣經濟形勢有惡化之勢,民間投資不振,企業經營困難,股市交易冷淡,外貿出口出現負增長,經濟增長率下調,而物價卻普遍上漲。臺灣經濟形勢不景氣,既有“外患”即外部經濟環境惡化的原因,也有“內憂”即內部經濟改革困難,政治紛擾加劇,讓臺灣經濟失去發展活力。

  臺灣經濟的“外患”在於,臺灣是一個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對臺灣經濟影響重大。在經歷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歐債危機又起,而且一直在延續與惡化,拖累全球經濟,臺灣經濟受到衝擊。臺灣經濟一直師承的近鄰日本,早已是“下沉的太陽”,經歷近二十年的衰落,又遭遇慘痛的大地震與大核災,重挫日本經濟,日本電子王國的美譽不再,繼記憶體(DRAM)大廠爾必達于年初宣告破産後,目前新力、松下、夏普、任天堂等世界知名電子企業虧損嚴重,拖累臺灣經濟。去年以來,臺灣來自日本的外銷訂單大幅減少,今年對日本的出口出現衰退。臺灣最大的競爭對手韓國卻在迅速崛起,成為新的中等經濟強權,在造船、鋼鐵、石化、電子與高科技領域已全面領先臺灣,對臺灣經濟形成強大競爭壓力。

  除此之外,臺灣還面臨經濟邊緣化的壓力與挑戰。臺灣周邊及亞太地區區域經濟整合發展迅速,主要經濟體都在簽署不同類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尤其是最近中日韓啟動自由貿易協定的協商,對臺灣形成更大的壓力。海峽彼岸的大陸雖然仍保持較快經濟增長,但也開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外貿出口在歐美等貿易保護主義壓力下也面臨新的困難,也間接影響到兩岸貿易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臺灣經濟形勢更加嚴峻,今年4月,臺灣外貿出口衰退6.4%,1-4月平均衰退4.7%,成為亞洲主要經濟體中唯一負增長地區。今年臺灣經濟增長率“保4”已成為不可能,官方已下調至3.85%。特別是臺灣有競爭優勢的産業越來越少,一些曾經的主力與優勢産業陷入虧損與經營困難境地,企業倒閉現象大幅增加,經濟競爭力持續下滑。

  外部經濟環境的惡化,衝擊臺灣經濟,但更為嚴重的是,面對外部經濟環境的惡化與臺灣經濟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臺灣內部卻仍在內鬥,在內耗,糾纏于無休止的政治問題,政治對經濟的傷害越來越大,加大臺灣經濟轉型的困境,加速臺灣經濟衰落。

  看看今天臺灣社會,所謂“政治第一,臺灣優先,民主至上,人權至上”,經濟、建設、發展不再是首要目標與議題,這與全球各國或地區將經濟建設作為中心有很大不同。臺灣整個社會的焦點與中心是政治,不是經濟,政治人物與媒體只關注政治問題,只強調維護所謂的“臺灣主體性”,卻很少關注經濟發展,經濟問題在島內政治生活中完全邊緣化。

  尤其是最大的反對黨民進黨,是政治的內行卻是經濟的外行,根本不懂經濟,執政八年,正是臺灣經濟由盛轉衰的開始。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民進黨在經濟問題上沒有提出任何積極的政策建議,反而處處牽制馬當局的財經政策與經濟改革,反對兩岸簽署ECFA,反對與抵制大陸企業在臺投資,反對油電價格調漲,其一切出發點都是建立在政治鬥爭與政治正確之上的。在民進黨看來,只有“批馬”、“反馬”與“打馬”,讓馬英九的經濟改革受挫,臺灣經濟困難增大,才會引起民憤與民怨,才能讓民進黨重新上臺執政。這樣的政治邏輯,是以獲得執政權為中心,是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臺灣經濟怎能有好的發展前景?

  可以説今日臺灣經濟之困境,雖有“外患”,但主要原因則是“內憂”,“內憂”則源於藍綠對抗的惡質政治。日前島內民調聲望較高的內政部門負責人李鴻源公開表示,“臺灣的問題都出在政治,技術能夠解決的都是小問題”。就是説,政治問題是臺灣經濟“內憂”的關鍵,至於經濟競爭力下滑、産業外移、産業轉型不順、經營成本上升與企業經營困難等,均是技術性問題,本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可以肯定,若臺灣政治問題不解決,要讓臺灣經濟走出困境,重新騰飛,幾乎很難想像。(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