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錢,有人簡單地存銀行,有人去炒股,也有人去炒房。哪種方式最好?從社科院的一份研究報告看,至少在過去8年裏,炒房好過炒股和存銀行。
報告稱,過去8年,中國的物價與資産價格有兩個輪番上漲的週期。第一個週期為2004年10月至2008年9月,第二個週期為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報告稱,這兩個週期的典型特徵是:房價先漲,接著股價漲,然後是CPI上漲。總體而言,炒房最好,炒股其次,存銀行最差。
社科院的這份研究報告,我看還算靠譜。因為就市民投資理財而言,渠道不外乎儲蓄、股票、期貨、基金、債券、貴金屬、擔保、房産、藝術品等。基金,長期以來,一直是股市的反向指標,也僅僅在2006年至2007年,隨著股市的大牛市火了兩年,各地出現排隊搶購基金的場面,此後就歸於平淡。期貨更不必説,本來就是“零和”甚至是負值的交易,絕大多數人是虧損的。債券投資週期長,流動性差。貴金屬倒是不錯的選擇,這幾年黃金、白銀確實有不俗的升幅,問題是如果你只是炒短線的話,仍然可能面臨虧損,因為黃金白銀的漲勢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也是歷經波折,一個小小的波折就足以將炒短線者斬落馬下。如果你的理財,只是將錢放在擔保公司吃高息的話,風險就更大了。面對高息誘惑,你腦子裏一定得繃緊風險防範這根弦。相信當你聽到“跑路”“資金鏈斷裂”之類的詞,一定心驚肉跳。買藝術品,你更得有眼光。萬一你買了哪家文交所的藝術品,你還得擔心即將到來的清理整頓。
很顯然,就普通市民而言,主要的理財渠道,也就剩下儲蓄、股票和房子了。可從2007年底以來,滬指從6000點高臺跳水,目前仍在2400點附近徘徊,説它是最不靠譜的投資渠道也不為過。從目前情況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新股發行壓力巨大,大小非玩命套現,股市難有起色。把錢存在銀行,安全性是沒問題的,但是,在通脹嚴重的今天,同樣是吃虧的。2004年6月至今的8年時間裏,實際存款利率只有2年是正的,有6年是負的。
扳著指頭算算,對於普通市民而言,房子算是最靠譜的投資了。在這8年的時間裏,大約有6年的時間,房價一直在漲,房價不漲的時間只有2年。當然,你得有錢買房子,還要符合限購政策。“史上最嚴的調控”至今已兩年多了,房價並未回歸到合理水準。如果調控“鬆綁”,房價會不會報復性反彈呢?我很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