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十月間正是河西走廊的“黃金季”,雪山下的綠洲里,麥田閃爍著熾熱的金黃。據說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其中就有小麥的功勞。如今河西走廊成為自駕者和背包客懷舊的歷史走廊。麥田,這早已被遺忘的農耕文化的符號,開始通過那至淳至樸的黃色,喚起人們去理解土地和生命的隱喻。
河西走廊:烽燧和麥田之路
從銀川到蘭州,如果不是在中寧臨時決定駛下高速,改走從中寧—中衛—武威這條近道,我肯定錯過了這條從寧夏到河西走廊的麥田烽燧之路。
這條從中衛到武威的S201 省道不過300 公里,正好沿著騰格里沙漠的南緣,以最便利的方式進入河西走廊。道路其實並不像有人跟我說的那麼荒涼,一路多數還是綠洲,只是地名的變化在提醒著人類和自然的關係。凡是叫做一碗泉,長流水的地方,肯定是沙漠中的只有幾戶人家的居民點。其余多數,則是綠洲上的農耕小村。
第一個驚喜就是長城和烽燧。汽車一過前往景泰的分岔路口,在大靖附近出現第一個烽燧。一路走過後突然意識到,今天從中衛到武威的S201 省道其實是沿著古老的“烽燧鏈”修建的。這條烽燧線路經大靖、土門,一直延伸到武威。烽燧時而出現在路邊數百米處的山脊,時而兀立在村邊的路旁。只是烽燧外包磚基本蕩然無存,只留下夯土的殘垣兀立。

第一片麥田就是在這樣毫無徵兆中突然出現在眼前。雖然這一路都是黃土地的顏色,但麥田那亮得耀眼的黃,那波浪般流淌的金,似乎在一瞬間讓視覺蘇醒,古老的大地容光煥發地出現在天邊。
一路上的村鎮、廟宇,還有麥田,顯示出農耕民族在這沙漠邊緣的生命歷史。烽燧和麥田便是他們在自然和人類社會中生存的兩道屏障:烽燧用狼煙和武力維係著邊界,麥田則是讓他們在這片嚴酷土地中生存的希望之光。我停車走下路基,小心地進入到這片金色的田野中。一直綿延到烽燧山脊下的麥浪沙沙地掃著衣裳,生活就這樣一顆顆地結在這看似脆弱的莖稈上。
千百年來的戰爭和殺戮,狂風和暴虐的沙塵摧毀了堅實夯土建成的城牆烽燧,卻沒有逼退那些脆弱而不堪一擊的生命。但後者卻把生命的種子至今深扎在這土地上。我摘下一束麥穗,中國人崇尚的黃色,是因為這麥子和這土地嗎?電影《麥田》里,那兩個秦國逃兵不就是為了這份豐收的欲望而不顧一切地逃往家鄉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