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城區方家胡同41號院,工人鑿開外立面牆體後,露出一扇精雕細刻的石窗,該院為原“古剎白衣庵”所在。昨日,東城區城市綜合管理委員會稱,近期在進行胡同整治工作,石窗是刷牆時的“意外收獲”,接下來,將聯絡文保部門對其文物價值進行評估。
翻新牆體驚現古窗
方家胡同41號,院內雜居著50余戶居民。附近居民都知道,在“文革”以前,這里原本是尼姑庵,面朝胡同的牆就是山門。
昨日,山門橫石上雕刻的“古剎白衣庵”五個大字,依然清晰可見。山門東側,統一粉刷過的灰色牆體鑿開後,露出了一道拱形石窗。窗上刻有六瓣雪花狀的花紋,雕工精細,古色滄桑(如圖)。相關照片在微博上發布後,網友點擊過萬,盛讚古跡精美。
昨天下午,一名工人拿著鑿子,小心翼翼地鑿動山門西側的牆體。工人稱,他們為街道辦雇傭,前天,他們翻新胡同牆體時,挖開了那扇石窗。之後街道領導要求施工時謹慎操作,不要破壞牆體的原貌。
“古剎白衣庵那五個字,原來就有。石窗是剛發現的,我們住了這麼久,都不知道牆上有這個。”居住在該院的戴先生說。
院中仍見雕梁舊跡
戴先生稱,白衣庵始建于明代,古剎坐北朝南,原有山門三間,四層殿宇及跨院。前殿有三間,正殿有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後院還有殿堂三間,正殿原來有許多大佛像。
“我們小的時候,這里是一個大院子,附近小孩都上這來玩。”戴先生說,“文革”後,古跡被毀,僧尼四散,隨著居民繁衍、房屋加蓋,原來空曠的四合院合成了大雜院。
東城區房管部門管理方家胡同段的辦公室也在院中。管段的趙先生稱,新中國成立後,廟產收歸國有,房產劃分給民政、殘聯、假肢廠等幾家單位的職工居住。趙先生稱,住戶的增加,並未改變尼姑庵的原有格局和建築主體。
記者昨日在院中看到,中殿的後檐上,仍能看到藍漆為底的雕梁。東側廂房的瓦房上,翠綠的狗尾巴草在風中搖曳。中殿東前側,平房之中立著一棵古柏,枝葉仍然蔥蘢。“原來東側還有一棵柏樹。”戴先生說。
據院中居民介紹,新中國成立後,原白衣庵的尼姑王雲及其弟弟王君和于大姑、于二姑姐妹等人後來也住在院中,數十年前相繼去世。“姑子們一般不和院里的人說話。王君愛養花,有一次,我看到他在院里打理一壇君子蘭。”戴先生說。
記者 李顯峰/文
王巍/攝
■記者追訪
胡同整治現“意外收獲”
就方家胡同41號院牆體翻新一事,安定門街道辦城建科陳科長昨日沒有接受採訪。該科另一工作人員介紹說,發現牆體是在前天,當時他們讓工人將牆面鑿開,發現雕有花紋的石窗,事後他們聯係了周邊居民,對白衣庵的歷史風貌進行了回憶,以便加以恢復。
昨日,東城區城市綜合管理委員會市政科佟科長介紹說,該區7月開始進行胡同整治工作,主要內容包括重新粉飾牆體外立面,即“刷牆”。在制定方家胡同的整治方案時,他們並不知道牆體外立面上有石窗,街道辦也只說是老住宅,該院也沒有列入文保單位。
佟科長稱,“刷牆”時,按正常工序,工人將原有的牆皮剝開,石窗隨之露臉,“這是意外收獲”。因“刷牆”不涉及房屋結構改造,也擔心毀壞原有的牆體,他們將立即停工。接下來,將聯係文保部門,對該處進行研究,評估文物價值。“是恢復原貌還是進行修繕,還要相關部門認定後才能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