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今日刊文《臺灣人看大陸 被遺忘的北方之都》,作者來自臺灣,親身遊歷了大陸許多城市之後,對走過的城市進行了對比。作者對天津情有獨鍾,不禁感嘆“走一趟(天津)五大道,就是半部的民國史。”
全文摘編如下:
大陸擁有最多租界區的城市,除了上海外,更重要的是遠在華北的天津。1860年《中英法北京條約》簽訂後,包含英、美、法、德、俄、義、奧、比、日,都陸續在天津設有租界區。也因為有了9國租界,天津的街景與大陸許多城市有很大的不同。
對比北京寬廣而筆直的各條大道。走在天津市區,永遠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哪個方向,也很難記清楚自己走的到底是哪一條路。天津的路太複雜,特別是在原先的各租界區範圍內。大致來説,天津市區東西向的馬路叫做“道”,例如鞍山道等;南北向的馬路則叫做“路”,例如大沽南路等。但這個“道”和“路”分界也不是絕對的。俗話説“天津人吃飽了不分東西南北。”,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天津的路太彎、太多、太複雜,甚至還充滿了單行道。一條南京路從頭走到尾,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轉了好幾個彎。
自溥儀、袁世凱以下,所有民國初年的政商名流,幾乎都在天津有自己的一棟洋房,中國的現代化和洋務運動,可是説是由天津開始。中國最早的鐵路、電報、電話、郵政、採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的建設,天津有著不容忽視的歷史地位。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