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隨著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臺灣重新回歸中國版圖。臺灣民眾面臨著擺脫日本殖民體制,重建島內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秩序,再次融入祖國的艱巨任務。由於海峽兩岸長達五十餘年的分離,島內居民無論是在語言還是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對大陸都了解甚少。南京國民政府在接收臺灣的過程中,對島內輿情也有把握不準、措置失當之處。因此,臺灣民眾和中央政府的隔閡並未因臺灣回歸而消除,對立情緒反而隨著接收的進行日漸滋長。為使臺灣人民儘快結束痛苦、複雜的歷史過渡期,臺灣愛國人士抱著疏通兩岸、溝通上下的良好願望,組建“臺灣光復致敬團”到大陸訪問,並向南京國民政府表示敬意,以傳達臺灣人民心向祖國的衷情。這是戰後加強海峽兩岸情感溝通、化解島內民眾與大陸接收人員積怨的一次積極努力。
光復致敬團緣起
日本投降後,南京國民政府對臺灣的正式接收工作始於1945年11月1日,止于1946年4月。臺灣光復之初,島內民眾熱烈擁護國民政府,到處國旗飄揚,喜氣橫溢,“無論新知舊遇,見面時莫不笑顏逐開,他們都是懷著滿腔希望和一般熱烈如火的興奮心情,討論今後應如何來建設我們的新臺灣”。他們大都認為: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在遭受日本殖民統治50年後,現在臺灣終於回歸祖國,自己也理應得到良好的待遇。但是國民政府派到臺灣的接收人員素質良莠不齊,間或有人“視臺灣人如糞土,這些人雖不腐敗,但他們的壓迫卻激發了臺灣人對大陸人的不滿”。再加上臺灣民眾此前對祖國大陸的了解,都是經過日本人剪裁、加工過的宣傳品,“緣此臺人對於近代祖國全國統一以後的情形尤為隔膜”。而光復後臺灣當局政治經濟政策的失敗,更使民怨深積。
戰後如何對待被日軍徵用的臺胞也是引發臺灣人和大陸人對立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戰期間不少臺灣同胞被日軍強行徵用,派往大陸充當侵華的工具。抗戰勝利後,在大陸淪陷區民眾的要求下,各地政府嚴懲日軍中的臺胞,部分日籍臺人還被治以“漢奸罪”,滯留大陸的臺胞處境非常艱難。當時擔任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及監察委員的丘念臺先生,曾就此事專程趕赴重慶,向各軍政部門解釋説明臺胞身份的特殊性,指出他們之所以“成為日本國民是清政府割臺的結果,即便參加日軍,均非自願,何況五十年來臺胞受盡日本殖民之苦,祖國應予諒解善待,豈能以戰犯待之?”至1946年,國民政府司法院通令全國,對在戰爭中被日軍徵用的臺胞,要與真正的戰犯、漢奸區別對待,不能隨便治以漢奸罪。但是在臺灣島內,那些由重慶國民政府返臺、為中央政府接收臺灣服務的臺籍人士對待臺胞的情形正好與國民政府頒布法令的精神相違背,仍主張要不加區分地嚴懲臺灣漢奸。這一政策的強制執行勢必加劇島內民眾對大陸和國民政府的失望憤懣情緒。
臺灣民眾的怨言以及臺灣人和大陸人之間的裂痕,為臺灣光復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大小報紙提供了可以大肆渲染的新聞賣點。臺灣的報業自日據時代就形成一種不良風氣,以為敢用犀利的言論攻擊政府就是新聞自由。於是報紙養成用刺激性語言做標題,以誇大報道事實、隨意攻擊政府為手段,來吸引讀者的手法。在臺灣擺脫殖民統治回歸祖國這一敏感的過渡期,在臺灣民眾情緒激憤的關鍵時刻,臺灣報紙本應運用它在讀者群中建立起來的公信和地位,冷靜公正地向讀者剖析社會衝突事件,引導島內輿論趨於理性,以穩定社會秩序,但是臺灣報紙“除了一二家大報能夠保持平衡立場外,其他類多超越'新聞自由'範圍而趨向於'濫用自由'”,極盡能事地大肆渲染。報紙的推波助瀾使得臺灣社會輿論輕重不分、是非不清,本已情緒激動的島內民眾更加躁動不安。
由大陸返臺的丘念臺先生,目睹臺灣島內“上下不了解,內外有隔膜,訓致誤解更深,怨憤愈大。自上看下,誤為故意撒野;而由下看上,則詆其自私無能”的局面,深感在臺灣社會中蘊藏著巨大危機,對此憂心忡忡。為消解島內不斷積聚的對立情緒,破除兩岸同胞歷史形成的隔閡,使臺灣民眾“了解中央和國內同胞對臺灣實有深厚的民族愛,在這個大範圍之下,原諒部分地方接收人員的過失;同時也讓中央了解臺民的熱心愛國,以及臺民對政府的擁護與敬意。用以加強上下的聯繫,進而疏通日據時代所遺下的長期隔膜”。丘念臺先生決意籌組“臺灣光復致敬團”赴大陸參觀訪問。從1946年6月起,丘念臺先生奔走于臺灣各縣市,邀集各界知名人士組團到大陸訪問,並最終於臺灣光復一週年之際成行。
完成光復致敬之旅
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臺灣光復致敬團”終於在1946年8月下旬組成。丘念臺先生在籌備光復致敬團期間,還在島內呼籲臺灣民眾為大陸抗日陣亡將士的遺屬募集捐款。光復致敬團組建之初,丘念臺便為這次大陸之行制定了三項主要任務:一、謁拜中山陵;二、晉謁蔣主席及向中央各首長致敬,並獻金撫慰抗戰陣亡將士家屬,救濟戰亂災胞,暨充實教育設備;三、恭祭黃帝陵。就在致敬團準備出發前,臺灣省長官公署因害怕臺灣地方人士到中央政府發表對其不利的言論,竟提出五項奇怪的條件:“一、不許做過日本貴族院議員的林獻堂出任團長;二、不許曾受公署拘留過的臺紳陳炘做團員;三、必須自臺北直赴南京,不得在上海停留及先接受臺灣人團體的招待;四、不可上廬山晉見蔣主席;五、不必前往西安祭黃陵。”臺灣光復致敬團為能順利前往祖國大陸,只好接受長官公署的苛刻條件,取消推舉德高望重的林獻堂先生為致敬團團長的最初設想;另外陳炘先生則以財務委員的身份參加致敬團,而非正式團員。由此,來自臺灣各縣市的各界知名士紳組成的“臺灣光復致敬團”,最終有10名正式代表,另有財務委員陳炘,秘書林憲、李德松、陳宰衡,以及致敬團顧問丘念臺,共計15人。
光復致敬團名單
顧問:丘念臺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及監察委員
代表:黃朝清臺中 臺中市參議會議長
林叔恒臺南 臺南市救濟院院長
林獻堂臺中 新當選國民參政員
李建興臺北 臺北縣瑞芳鎮長
鐘番新竹 大同商事公司董事長
林為恭新竹 臺灣省參議會參議員
葉榮鐘臺中 臺中市人民自由保障會委員
蔣振驤新竹 新竹縣參議會議員
張吉甫高雄 屏東市參議會議員
陳逸松臺北 臺北律師公會副會長
財務委員:陳炘 大公企業董事長
秘書:林憲 李德松 陳宰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