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3日發表社評指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日前突然放出不排除在不預設政治前提的情況下,民進黨願意與大陸進行直接並實質的對話的重大資訊,對此應該如何看待?是全盤否定,還是要耐心觀察?其中的玄機究竟何在?
全文摘要如下:
民進黨“十年政綱”社會對話日前展開“變動的國際情勢與臺灣全球戰略”座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出席併發表重要談話。
分析蔡英文的講話,可以發現其內容有三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一,嚴厲批評國民黨的大陸政策。蔡英文主要是從“主權”方面做文章,認為國民黨的大陸政策會導致臺灣被鎖在大陸。這是民進黨最近以來的一貫説法,沒有什麼新意,可以忽略不計。
第二,竭力闡述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在這個方面,也沒有什麼太多新意。蔡英文用“臺灣前途決議文”中的“互惠而非歧視、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從屬”的原則來描述兩岸關係,意思也很明顯,就是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即使有新的變化,基本的原則也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變,不可能完全脫離“臺灣前途決議文”。這樣的意思主要是用來安內的。
第三,則是包含新意的部分,在這裡我們需完整引述蔡英文的講話,即:“雖然民進黨現在是在野黨,但我深信我們的主張比起當前的執政黨,更能符合社會主流的期待;也因此,民進黨必須擔負起對外傳遞臺灣民意的責任。儘管政府壟斷了所有發聲管道,但我們不能讓國際社會及中國,只透過國民黨來理解臺灣民意。我們也不排除在不預設政治前提的情況下,與中國進行直接並實質的對話,精準地傳達臺灣人民的觀點。”
首先要指出的是,“不設政治前提”這句話在兩岸之間仍有極大的歧義,這是民進黨的老話,特別是在民進黨執政的時期,所謂“不設前提”,就是反對一中原則的意思,大陸對此無法接受。民進黨丟失政權淪為在野之後,這個“不設前提”,是否可以作為一般的存異態度的描述來對待呢?這個方面,需要繼續觀察。
如果所謂的“不設前提”不是問題的話,新意就來了。蔡英文表示民進黨願意與大陸進行直接並實質的對話。這裡又可能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民進黨願意與中共建立實際的往來關係。其二,民進黨願意對大陸就兩岸關係提出具體意見。一句話,民進黨願意與中共、與大陸直接打交道。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蔡英文用路徑描述來比喻民進黨大陸政策與國民黨大陸政策的不同。她説,馬當局採取了“透過中國走進世界”的戰略觀,民進黨則是走向世界,再和世界一起走向“中國”。蔡英文這樣的表述,根本回避不了兩黨的大陸政策最後殊途同歸的意思,最終,還是要與大陸打交道的。
如果僅僅從這一篇講話中來做分析,再細緻也未必可以發現其中玄機,我們需要旁證。
4月30日,蔡英文在臺北國際藝術村與臺灣平面媒體茶敘,蔡英文回答中評社記者提問時指出,兩岸政策的處理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第一,政策取向與態度。第二,處理問題的能力與經驗,民進黨第一次執政(2000年至2008年)時經驗較為不足;尤其,兩岸政策攸關“臺灣安全”,這方面必須有經驗的累積,再聰明、再有策略的執政者都必須經驗累積,民進黨已累積八年經驗,希望檢討不足之處。同時,她強調,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不是鐵板一塊,未來也不是鐵板。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不是鐵板一塊,未來也不是鐵板”,這句話可圈可點,可做為重要的註釋。
當天,中評社就發表快評指出,蔡英文是鼓足了勇氣説這一番話的,或者這表明蔡英文已經深感兩岸政策的混沌必將影響民進黨前途,一定要做一個澄清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已經是其再次執政的最大絆腳石,搬不走的話,民進黨永遠都會在摔跤的,爬不起來。今次蔡英文敗在馬英九之下,不是個人才智問題,而是兩岸政策問題。痛定思痛,蔡英文大膽了講出要檢討兩岸政策。
我們也曾指出,自從民進黨丟失政權之後,不思改過,死抱極端意識形態不放,堅決不願意修改與大陸敵對的兩岸政策,導致今天民進黨不斷喪失在兩岸關係中的話語權。民進黨執政的時候,用制約手段切割兩岸關係,因為其掌握公權力,所以有話語權。下臺之後,民進黨主要試圖運用輿論導向,帶動民眾的反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情緒,來制約馬當局的大陸政策,是在變換手段維繫在兩岸關係中的話語權。
不過,從大的趨勢來看,臺灣主流民意已經不願意兩岸和平發展的勢頭重新逆轉了,也就是説,民進黨的反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政策已經遠離主流民意,行將被拋棄,一旦如此,民進黨的兩岸關係話語權也將全面丟失。而要主導臺灣政局,就必須掌握兩岸關係,對此,蔡英文心知肚明。
所以,試圖通過在不動搖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做務實的策略調整,通過討論“十年政綱”,給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尋找一條解套的道路,以利東山再起,這就是蔡英文的願與大陸對話的最大玄機。當然,蔡英文有能力將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推向符合主流民意的方向嗎?我們高度存疑。我們不是懷疑蔡英文的想法,而是懷疑民進黨內部會給她這個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