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應該從日本大地震中學到的…

時間:2011-03-18 10:29   來源:台灣網

  日本大地震之後,對臺灣最大的警訊是我們能向日本學習什麼。臺灣《聯合晚報》17日刊載社論表示,以媒體而言,NHK的表現受到肯定,臺灣電子媒體習慣呼天搶地式的“演出”,則廣受批評和訕笑。例如有電視記者在報道機場狀況時,還自己拖著個行李箱走來走去,不知這種“道具”與播報內容有何關聯。這類例子不勝枚舉,説明瞭臺灣各專業領域裏“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

  社論指出,“劣幣驅逐良幣”,不但是因膚淺而誇張的表現方式容易嘩眾取寵,也由於民意的壓力,政府官員甚至專業人士多選擇媚俗的方式表達,以至專業判斷受扭曲,甚至實話不敢説出口。這兩天,民意代表提出各式各樣“模擬”的情境要求官員回答,很多官員就算不知答案,也硬著頭皮保證。臺灣的核電安全就是一個例子。

  又例如,這次日本地震後,就算手機通訊中斷,許多日本民眾還是能從手機裏接收防災中心傳送的災難通報簡訊。“立法委員”以此質詢NCC官員,官員則承諾一年內可以建構起這樣的“細胞廣播”系統。“立委”對“一年”的時間過長勃然大怒,但這個“一年”的回答在臺灣其實是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臺灣絕大多數手機沒有內建該一接收系統,就算NCC召集各電信業者成立共同平臺,“中華電信”亦率先強化建置,也不太可能掌握民眾汰換手機或補強內建系統的時程。這根本不是短時間可處理的問題,但從“立委”、官員乃至於電信業界龍頭,此時好像只急於給個快速答案以向民眾交代。

  最令人感慨的,這次複合式災難包括了地震到海嘯到核災的問題,從防災到救災到避災,牽涉的都是非常專業的科學知識,並不容易簡化為一般人都能聽得懂的語言。但是在災難新聞的熱潮中,各界急於尋求簡單的答案和保證,於是專業知識被排除在發言舞臺外,相對地,越“敢”的人反而有了大放厥詞的空間,公共論壇充斥著似是而非的“偽知識”。“劣幣驅逐良幣”情況下,如果政策受“偽知識”所引導,于社會進步能有什麼樣的好結果嗎?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