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慎重考慮戒嚴説”,到“二二八責任追究條例”被質疑是在“株連九族”,綠軍的步伐都收得很快。“戒嚴説”從“慎重考慮”再到改口“絕不戒嚴”,前後不過十二小時;而“二二八責任追究條例”也很快的在藍營抵制下草草收場,王幸男雖然叫陣想辯論,但綠營已經鳴金收兵了。
綠營內部將戒嚴説界定為“名嘴建議”與“媒體扭曲”,將“二二八責任追究條例”定調為“擦槍走火”,而且很快就發現情況不對勁,馬上就叫停,雖説都是當機立斷,但不諱言説傷害還是造成了。臺灣《聯合晚報》社論説,一個這麼善於操縱議題的政黨,連續兩次出擊都失分,而且到現在都還在余波盪漾,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民進黨對臺灣社會人心的掌握已經失了準頭?
民進黨的大戰略其實並不難理解,在政績不得人心的情況下,能夠想出的策略,還是走回激化藍綠的老路,亦即在操作上先繃緊藍綠這兩個板塊,再在選前操作特殊事件一舉衝關,二○○四年總統大選,二○○六年的高雄市長選舉,都是這麼打勝的。照這種思考邏輯,當然不能玩謝長廷那套“和解共生”或“幸福經濟”的策略,還是得操作統“獨”、族群、黨産等老把戲,謝若要讓扁主導選局,就得面臨這結果。
社論指出,問題是,許多議題早已不新鮮,經過這幾年一炒再炒,要説沒有疲態,那是不可能的。打黨産不是完全沒票房,但第一,國民黨已經是在野黨了,第二,民進黨自己貪腐狀況也不斷,所以民眾或許支援追究國民黨的黨産問題,但若要想靠這個炒熱選情怕已不容易了。“公投入聯”的盲點也一樣,民調上當然大半民眾都支援,但要在這議題上炒出熱情,光看過去幾個月有沒有效果,誰都心裏有數。
所以怎麼辦?只有讓老議題更麻辣、更聳動了!於是“慎重考慮戒嚴”也説出口了;都有了“二二八補償條例”,還要追訂“二二八追究責任條例”,中正紀念堂的“大中至正”四個字非拆不可,結果呢?戒嚴説抵觸了民主價值,“二二八追究責任條例”違反了最起碼“立法”原則,拆“大中至正”則註定整個摧毀和解共生的訴求。如果這些作為,綠營內部都搖頭,怎麼可能在選情上加分呢?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