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將全球2012年經濟增長預期由7月的3.5%降至3.3%,2013年則由3.9%降至3.6%。一般而言,全球經濟增長如果低於3%就進入衰退期,這意味著當前全球經濟已站在了“衰退”邊緣。全球經濟下一步又將向著怎樣的模式發展呢?針對這一問題,日前在由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年會暨2012世界經濟重大理論研討會”上,各領域專家及學者就當前世界主要經濟問題及應對方式進行了探討。
世界經濟凸顯四大問題
“主要經濟體的增長速度放慢;通貨膨脹有所回落;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首先總結今年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徵。“透過經濟增長速度、通貨膨脹、失業率、貿易、政府債務佔GDP比重五大宏觀經濟指標可以得出,當前世界經濟的主要問題大致有四個方面,資本的流動性問題、發達國家日趨‘日本化’、新能源政策及全球治理問題。”
其中,發達國家當前所表現出的“日本化”趨勢主要反映為四個特徵,一是債務積累,財政政策空間越來越小;二是貨幣政策基本陷入了流動性陷阱,惟一可以調解的就是擴大基礎貨幣的發行;三是人口老齡化,這在日本、歐洲非常明顯,而在美國,老齡化問題和與之相關的社會福利問題也已成為爭議最大的問題。
面對當前全球各國各種各樣的“自救”或“互救”措施,張宇燕則認為成效並不顯著,儘管全球治理鮮有亮點,但對於區域發展及歐債問題,張宇燕卻持樂觀態度,“歐債問題不會是大問題,一體化是歐洲無法輕易捨棄的發展模式。”儘管認為歐洲中短期沒大問題,但張宇燕認為,歐洲經濟長期發展就要看歐洲能否建立有效的勞動力市場。
推進多極化儲備貨幣體系
在張宇燕看來,中國和日本將是日後亞洲發展的重點。“中日的GDP總值已大於歐元區,這是一個很強的信號,推進亞洲合作無疑需要主要經濟體的帶頭。”
來自亞洲發展銀行的Masahiro Kawai指出,“若要使人民幣成為世界主要貨幣,未來將面對的挑戰還很大,需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Masahiro Kawai還表示,中國需從日本方面吸取防範金融危機的教訓,需具備控制金融危機局面的能力。此外,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中國需要和鄰國合作,如人民幣和日元可以用於結算雙邊貿易,可以直接在兩國之間市場上進行使用,或者可以發行一些人民幣標值的債券讓鄰國購買等。
“儘管全球化進程在加速推進,但整個貿易在向集團化發展。”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麗指出,現階段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諸多問題,應通過鼓勵跨境的實業投資、漸進式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及建立國際貨幣管理委員會等方式,逐步建立流動性供給信心,使國際貨幣體系穩健發展。“至於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方式,應前期穩健、後期激進釋放,注重人民幣的計價功能而非儲備功能。”
潘英麗認為,當前國際貨幣體系存在以下五大問題:匯率的波動和資本流動的不穩定性、國際收支的調節、流動性的供給、儲備貨幣的信心,這些問題未能解決使得當前問題變得日益嚴重。“應該推進具有內在穩定機制的多極化儲備貨幣體系。應鼓勵高成長的大國或者大經濟體的貨幣加入國際貨幣體系,以便形成動態、穩定的經濟基礎。”
創新是下一步轉型關鍵
“歐元區十年內難以‘翻身’、美國經濟將在2015年迎來復蘇、金磚國家亟需貼金。”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師黃海洲的預測點出了當前全球經濟處於再平衡的過程。他認為,金磚國家的新興市場增長功能正在減弱。經濟政策與財政政策需緊密同步。
“破八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新起點。”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認為,全球經濟的再平衡無疑需要模式上的調整,中國應著眼于科學發展,經濟結構調整乃重中之重。“應把握體制改革的黃金時期,外向型模式應告一段落,不平衡的戰略是難以持續的。”
此外,張燕生表示,轉型之痛在於舊模式的阻礙,破八正是探索的開始,其中,創新人才技術培養是關鍵。
專家普遍認為,未來30年,中國將進入到一個全球投資、全球生産、全球銷售、全球服務的一個新階段。因此,創新將會成為中國下一步轉型的關鍵,如何進入全球創新和研發鏈中間去,是我國應當解決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