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年度中國經濟評估結果,將使中國在匯率和貿易政策上受到的國際壓力得到緩解,並使美國指責人民幣匯率“嚴重低估”喪失部分支援基礎。
IMF在25日發佈的最新年度中國經濟評估報告中説,人民幣相對一籃子其他貨幣的匯率被“輕度低估”。這意味著IMF承認人民幣匯率已經接近合理水準。IMF此前認為人民幣被“顯著低估”。
“IMF的最新評估結果,基本上反映了客觀事實,即人民幣匯率已經處於合理區間。”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説。
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進行了歷史上的第四次匯率改革,告別長達10年的緊盯美元的固定匯率體制,實施有效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並確定了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取向。至今,人民幣兌美元實際有效匯率升值超過30%。
人民幣升值壓力正在持續減弱。2011年中國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已從2007年近12%的歷史高點降至約2.7%,同期貿易順差與GDP之比從7.5%回落至2.1%。這已低於IMF測算的衡量一國經濟外部失衡的標準線。
此外,雖然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數額依然巨大,但是對世界其他經濟體的經常賬戶盈餘正趨於消失。
中國外匯儲備增速也在不斷放緩。2011年中國外匯儲備增加3848億美元,成為最近5年來增幅最緩的一年。今年以來,中國外匯儲備額一直徘徊在3.3萬億美元左右。
“在NDF市場(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對人民幣升值和貶值的預期並存。這種雙向預期也證明人民幣升值壓力正在減小。”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何帆説。
美國對人民幣匯率問題的指手畫腳,也越來越站不住腳。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米特 羅姆尼曾聲稱,如果競選成功,他上任第一天就會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而正在競選連任的奧巴馬總統則強調他的政府正在對中國提起多項貿易訴訟。
“中國對美鉅額貿易順差的存在,反映了美國經濟高負債、低儲蓄特徵的凸顯。”何帆説。
今年一季度,美國消費佔GDP比重高達71%,創下歷史最高紀錄,而家庭儲蓄率則持續下降,這表明,因金融危機爆發而收入下降的美國人,又按捺不住消費享受的慾望,重回花錢大手大腳的傳統。
根據經濟學上的“馬鈴薯效應”,在收入減少的情況下,消費者通常會捨棄高端消費品,而轉向中低端産品,導致對後者需求不斷上升,因此,中國出口的中低端産品更受美國消費者歡迎。
從産品競爭力上講,美國振興國內製造業的實際效果不大,而中國自2008年第四季度外貿形勢惡化以來,企業經過嚴酷的國際市場考驗,産品競爭力不斷增強。
中美貿易的現狀是全球産業分工和結構調整的結果,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的相當一部分來自東亞、東南亞其他經濟體的貿易轉移,還有相當一部分産品為美國公司在華生産後的返銷。
長期以來,美國對華出口管制也是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擴大的重要原因。雖然最近美國政府提出調整出口管制政策,但是並不見實際行動。
“美國應以負責任的姿態,消除選舉政治的干擾,正確對待人民幣匯率問題。”何帆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