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貿易發展局3日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內地生産成本上漲無損其競爭力,內地産品佔全球貿易比重持續上升。
香港貿發局當日發表了題為《內地出口價格上漲壓力續增》和《供應鏈競爭優勢:中國與亞洲新興産地》的兩份研究報告,分別剖析了近年內地生産成本上漲的原因和對港商的影響,並對內地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競爭力進行了比較。
根據調查報告,一半以上的受訪公司表示,在今年上半年曾遇到珠三角地區勞工短缺的問題。為了挽留人才,過去6個月珠三角工資水準平均上升約17%,加上僱主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相應增加,令總生産成本提高4%至6%。
調查還顯示,在內地從事生産的港商,産品的本地含量(即以人民幣結算的生産成本)已從數年前的平均30%增加至目前的49.8%。因此,人民幣升值是內地港商面臨的一大挑戰。
香港貿發局副首席經濟師邱麗萍表示,雖然面對生産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等挑戰,內地産品在全球貿易所佔的比重仍持續增加,由2000年的4.7%上升至2008年的12.7%,顯示內地作為生産基地的競爭力不限于價格方面。而內地産品的質素、交貨時間,以及迎合不同訂單需要的靈活性,都比其他亞洲地區優勝。
香港貿發局的《供應鏈競爭優勢:中國與亞洲新興産地》研究報告顯示,近年內地生産成本上漲,促使部分買家重整採購策略,開始在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等勞工成本較低廉的亞洲地區採購一些較基本、勞力密集的産品,這些地區的出口增長近年在加快,但市場佔有率依然落後於內地。
香港貿發局高級經濟師黃醒彪表示,內地勞工的生産力水準較高,而且內地工業集群非常發達,廠商在本地可以輕易找到所需的物料和零部件,其他配套服務如貨運、化驗所測試等亦一應俱全,大大提高效率、縮短交貨期。
香港貿發局早前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港商認為5個最具競爭力的生産基地均在內地;有意在未來3年開設新廠房的港商中,46%仍會選擇珠三角。受訪者認為,考慮到所有因素如産業集群、工人的技術水準,以及産品開發、設計及管理等配套服務,珠三角仍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