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熱錢涌港並流入內地 埋下“超級大炸彈”

2009-11-25 09:55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肖燕

  香港媒體近期持續關注熱錢涌港並流入內地的問題。

  《香港經濟日報》24日報道説,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大松銀根,這筆本來是為挽救銀行體系的“救命錢”,一年後變成在資産市場興風作浪的熱錢。頭戴“新興”及“亞洲”兩頂帽子的中資股則成為熱門選擇,今年以來,中國股票基金已吸資315億港元,內地與香港股市新股集資額合共超過2500億港元。該報當天題為《熱錢再涌入 資産價漲不停》的一篇報道説,分析人士認為,內地真正擔心的是“通脹預期”下所産生的資産價格膨脹問題。今年以來上證指數累計上升超過8成,平均市盈率直逼30倍;內地樓市轉趨熾熱,部分城市的樓價已升至2007年的水準。在美元貶值、全球流動性氾濫的格局下,熱錢有再度大舉流入內地的跡象,令資産價格問題更為複雜。

  香港金管當局已緊急干預。香港金融管理局24日宣佈,將於12月1日、8日、15日、22日及29日舉行的投標中增發總值627億港元外匯基金票據,以應付銀行體系流動資金充裕。

  同樣在24日,香港金管局再向市場注資38.75億港元,使本週五即27日的香港銀行體系結余達3121億港元,而正常的銀行體系結余應為100億港元左右。

  據悉,自去年10月至今年11月中,流入香港的資金高達5675億港元,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稱其為“前所未見,聞所未聞”。為此,金管局大量承接美元沽盤,自去年9月起共向市場注入資金5877億港元;期間為遏制流動性氾濫,金管局發行了超過3000億港元外匯基金票據。

  大量資金流入香港造成流動性氾濫,會助長資産泡沫的形成。香港恒生指數已自低位累計上升近100%,超過美國標普500指數同期61.6%的升幅;香港樓價飆升特別是“豪宅”創下“天價”,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陳德霖20日撰文説,在全球低息環境和大量遊資充斥下,香港明年要面對一個潛在風險,那就是資産價格上升過急,超乎實體經濟的支援。

  《明報》23日題為《資金大舉東來 資産泡沫隱患大》的社評説,歐美地區由於經濟仍然疲弱,所以維持超低息環境是可以理解的,但背靠內地的香港形勢卻很不一樣。這次金融海嘯對香港的影響遠低於歐美地區,但由於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制度,港元跟美元掛鉤,也進而令香港失去自行調節利率的空間。結果,本來經濟形勢不弱的香港也被迫維持超低息。這樣一來,便埋下超寬鬆貨幣環境催生資産泡沫的危機。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明不擔心歐美太早“退市”,反而擔心他們太遲“退市”,因為屆時香港資産泡沫的風險便會大增。陳德霖説,“防範資産泡沫形成,是香港最大的挑戰。”

  社評最後提醒説,美元及美息何時轉勢,沒有人可以未卜先知。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若不加大調控力度,大量資金涌入香港再加上低息環境,勢必令香港資産泡沫愈來愈大,結果為香港經濟埋下超級大炸彈。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者雷鼎鳴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熱錢涌入香港主要與去年以來歐美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向市場釋放的大量資金有關。由於當時市場缺乏投資機會,各方面投資風險較大,故大量資金處於“蟄伏”狀態。隨著市場信心恢復,熱錢自今年3月起開始活躍,在推高歐美股市的同時,瞄準香港等復蘇勢頭活躍的經濟體並開始大舉流入。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蘇志欣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的形勢與2004至2007年類似,香港又將成為國際資金熱炒人民幣升值的熱點。美國維持超低利率,內地恢復高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及港元被動貶值,人民幣的升值壓力,這些因素使得香港成為最易形成資産泡沫的地方,對此風險要有足夠的認識和準備。

  近期許多香港分析人士指出,熱錢涌港,一是推高香港本地股市樓市等資産價格,二是以香港為轉机流入內地。在內地貨幣供應量持續高企、樓市股市泡沫隱現的背景下,大量熱錢流入必將繼續推高資産價格,加速樓市股市泡沫形成速度;另一方面,外幣熱錢流入將迫使央行向市場釋放大量人民幣以進行對衝操作,對通脹形成壓力。

  雷鼎鳴對本報記者表示,由於香港經濟復蘇勢頭不及內地,加之香港樓市及股市容量有限,可以斷定境外熱錢涌港主要是衝著內地復蘇概念而來。他表示,熱錢之所以取道香港是因為這裡有兩大優勢:一是資金在香港進出自由,熱錢既可以香港股市為平臺炒作中資股,借內地復蘇概念獲利,又可規避內地對海外資金進出的監管,資金流速和安全性相對較好;二是香港與內地有成型的地下資金融通渠道,熱錢可以香港為轉机流向內地股市樓市套利。

  《信報》24日報道説,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促使熱錢持續流入香港及內地,導致資産價格飆升。摩根大通中國市場主席李晶表示,香港部分豪宅已經出現泡沫,內地部分城市的樓價也有泡沫化跡象。《信報》的一篇報道引述瑞銀、高盛等機構的分析報告説,鋻於美元貶值且境外資本流入增加,人民幣面臨日益增加的升值壓力;如果人民幣匯率再一次開始緩慢升值,且未來升值預期進一步提高,可能吸引更多熱錢盯上人民幣並流入內地,從而導致內地更加難以控制流動性過剩。(記者 高雲崗 潘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