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控股保險公司“存單變保單”

2012-06-07 09:24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范樂

  歷時一年多的工行和金盛人壽聯姻“修成正果”。前日保監會的一紙公告,正式批復金盛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工銀安盛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變更後,中國工商銀行將持有工銀安盛60%的股權,安盛中國公司和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將分別持有27.5%和12.5%的股權。

  在銀保關係微妙變化之際,銀行是否覬覦更多的保險公司業務,從而達到渠道壟斷的目的?保險公司在銀保業務低迷發展受阻的情況下,是否更願意攀上銀行,利用廣闊的銷售網點衝業績?事實上,銀行控股保險公司對銀行、險企本身業績都形成了巨大正面刺激。目前銀行業利潤正面臨增速下滑風險,銀行通過控股保險公司從而利用其龐大的網點資源提升銷量。但是也有業內人士擔心,銀行係保險公司後勁不足,尤其在目前各類保險産品趨同的情形下,拼各自的服務或許才能夠最終贏得消費者。

  銀行紛紛進軍保險

  昨日,金盛人壽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正在申請辦理公司法人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的變更事宜,待經核準並完成相關變更後,公司將正式更名。同時,金盛人壽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更名後,公司作為獨立法人的法律地位不發生改變,公司原有的一切債權債務關係將保持不變,亦不會影響現有客戶、合作夥伴及其他合同主體與本公司簽訂的合同項下雙方的各項權利義務的繼續履行,原有有效合同均無須變更。”

  事實上,多家銀行旗下均已擁有自己的保險公司。2008年初,國務院批准了銀監會和保監會聯合上報的《關於商業銀行投資保險公司股權問題的請示文件》,原則同意銀行投資入股保險公司。此後,多家商業銀行投資入股保險公司,如交銀康聯人壽(交通銀行)、建信人壽(建設銀行)、中荷人壽(北京銀行)、招商信諾(招商銀行)等。

  優勢

  整合資源降低費用率

  業內人士分析,銀保股權互滲,有助於銀行和保險公司通過現成的網路、渠道和客戶資源的整合,為客戶的“一體化”金融産品和服務提供平臺。雙方整合程度越深,銀行保險模式越容易將成本內部化並開發相適應的産品,分享客戶數據庫,從而降低費用率。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銀行係保險公司的壽險業在今年一季度表現搶眼,今年一季度銀行係保險公司的代表建行控股的建信人壽規模保費同比增長了496.91%。“其股東銀行給予的渠道支援,則是銀行係保險公司發力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士表示。

  保險公司:

  新增大量資本金

  除了銀行給予的渠道支援外,還有新增大量資本金,彌補保險公司快速發展帶來的償付能力不足的尷尬。嘉禾人壽在其年報披露:2011 年末,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為-86.21%,較上年末下降了157.47個百分點,償付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受業務發展和資本市場波動的影響。2011 年2 月11 日,公司與中國農業銀行簽約增資事項,增資完成後,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將達到150%以上。

  另一方面,保險業務有助於提振銀行業績。銀行控股的保險公司吸收的保費可以作為整個金融集團穩定的資金來源。同時,對於銀行而言,更多的産品出現在其櫃檯上,使得其更有金融超市的作用,從而令銀行渠道利潤最大化。

  在2011年建設銀行年報中顯示,截至2011年年末建信人壽資産總額為54.59億元,實現保費收入12.08億元,實現凈利潤0.33億元。建設銀行內部一位負責保險的業務主管對記者表示,保費收入目前對建設銀行盈利貢獻很快,尤其是建信人壽自身的業務量增加遠高於其他該行代理保險公司手續費的業務量。

  憂慮

  銀行控股保險仍停在“淺層次”

  儘管目前銀行與保險業混業經營如火如荼,然而業內認為,銀行控股保險仍停留在“淺層次”合作,有關風險控制與業績考核管理等仍存在諸多漏洞。

  招商證券發佈研報指出,對於銀行入股的保險公司,銀保的深入合作,除了將保險公司的一些産品拿到銀行櫃檯銷售外,還可以基於銀行客戶的特點設計一些産品。然而,目前市場上銀行控股保險公司後並未馬上推出一些較為適應客戶群體的銀行保險産品,説明銀行目前控股保險公司的對保險公司業務量增長還是停留在淺層次的“混業經營”。

  同時,工商銀行一位業務經濟經理對記者表示,銀行控股保險公司之後,需要加強內部風險控制與業績考核機制等。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是針對分業經營的監管, 缺乏對綜合金融平臺的監管經驗。現在分業監管造成很多監管漏洞和真空,這些都不利於風險的控制。

  “比如,在自營保險公司保險業務考慮壓力下,如何避免銀行員工處理好在推銷保險時充分考慮客戶利益,會不會再度出現‘存單變保單’的狀況?”

  有業內人士坦言,擔憂銀行係保險公司後勁不足。“銀行資本與網路雄厚,在渠道上自然能搶先一步,但是市場變化快,最終拼的還是服務與競爭。目前,國內市場保險産品同質化嚴重,若沒有出色的産品與服務,銀行係保險公司難以走出新路。”

  思考:

  銀保業務亟待銀行渠道“救贖”?

  2011年保險公司遭遇銀保新規,使得最具優勢的銀保渠道受到限制。“各保險公司都在積極尋求各種渠道拓展銀保業務,銀行直接參股自然是最直接快速的方式。”有分析指出,目前保險公司與銀行股東尚處於磨合期,領導班子經營理念等都在調整適應中,公司內部銀行係和保險係在文化上也有一定差異,加之銀行係保險公司此前本身規模比較小,鋪攤子擴張需要一定的時間。

  銀保渠道一直是銷售誤導的重災區,銀行入主保險公司會否進一步加劇該情況?業內人士表示,由於銷售終端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所以最為關鍵。“銀行是各類理財工具的銷售渠道,保險、基金、銀行理財産品等,銀行人員在銷售保險産品的時候也很容易被消費者帶動,將重心集中在保險的投資收益、分紅上,而弱化了保險保障功能的本質,加上部分銀行業務員新入行、素質較低,對保險業務缺乏詳細、透徹的了解,很容易出現‘銷售誤導’的情況。部分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重實惠、輕風險,對自己的購買行為缺乏慎重考慮,過分聽從於銷售人員的話術而忽視自己的保單合同,也是造成銷售誤導的原因。所以保險公司應該加強對銀行內部銷售人員的培訓,讓銀行裏直接面對客戶的銷售人員充分理解保險含義。”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