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每月55元養老金,以前吃辣子面,現在能吃臊子面了。”陜西寶雞一位老農在參加新農保試點後這樣説。
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過去一分錢養老金也沒有,現在每月領55元,“從無到有”,無疑是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一大進步。
但換個角度看,每月55元養老金是不是太少了?一年660元,尚不及目前國家1196元的扶貧標準線。恐怕對其生活的改變也就是吃碗“臊子面”吧?估計不能指望從此“養老不犯愁”,更別説拉動消費了。
中國的老百姓為何如此愛儲蓄、吝消費?社會保障“不給力”是重要原因。
誰不知道痛快消費的感覺很好?誰不清楚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把錢存銀行“不划算”?但是,錢都花了,將來老了怎麼辦?病了怎麼辦?沒活兒幹了怎麼辦?沒地方住了怎麼辦?在缺少完備保障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存錢”,是大多數老百姓獲得安全感的理性選擇。
客觀上看,近年我國社會保障建設成就不小。到2010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達2.57億,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長了46.8%;城鎮基本醫保覆蓋4.32億人,加上新農合,總數超過12.6億人;新農保參保人數1.43億人。
不過,這樣的覆蓋程度顯然還不夠,畢竟仍有數以億計的百姓缺少基本保障。最重要的是,即使有了“三險一金”或“五險一金”,恐怕也不能就此高枕無憂、放心消費。因為我們的社會保障是“低水準”的。
“低水準”有多低?
先説“醫保”。職工醫保待遇最好,大病和住院的報銷比例目前約為70%,最高支付限額是職工年平均工資的6倍;新農合和居民醫保的報銷比例接近60%,確定的標準是最高支付限額達到年均收入的6倍以上,如果以2010年農村居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5919元計算,則新農合支付限額不足4萬元。如今一個闌尾炎手術都要花費六七千元,如果得了大病,往往二三十萬元打不住,家裏不準備十多萬根本無法應對。“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急救車一響,一頭豬白養”……這絕非農民誇張。即便在城市,一場大病也可以使一個小康之家陷入困境。
再説養老保障。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七連漲”,目前月均1400元左右。但電價漲、水價漲、食用油價漲……這樣的保障水準真讓人樂不起來。在職職工算算賬,同樣要拼命存錢,因為目前養老金工資替代率約為60%,如果參加工作晚、退休早,替代率會更低。從制度設計上講,可以通過企業年金等補充養老保險來提高保障水準,但現實中,多數勞動者能讓企業按實際工資繳養老費就不錯了,企業年金簡直是奢望。要想退休後生活水準不至於有太大滑落,不儲蓄不行。
至於住房保障,公租房、廉租房剛起步,目前和絕大多數城鄉居民還沒什麼關係。不論買房還是租房,手裏沒點余錢都是不可能的。
許多國家的發展歷程證明,社會保障不僅是種福利,也是經濟運作的重要支撐,擁有撬動和持續釋放居民消費需求的“魔力”。而我國對社會保障的投入明顯不足,約佔財政支出的15%,遠低於發達國家30%—40%的水準,也滯後於自身的經濟發展。
所以——
不是老百姓不喜歡消費,而是低水準的社會保障致使他們不敢花錢;
更別嘲笑中低收入者只會存錢,而是未來可預期的巨大開支促使他們只有存錢才能獲得安全感;
也不要一味鼓動百姓消費,如果“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傷有所助、住有所居”不能很好實現,老百姓就不會輕易打開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