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資料  >  歷史文獻  > 正文

《臺灣府志·卷六》(1695)

2005-11-19 15:52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典秩志

  文廟 壇 廟 祠

  國之大事,展祀為先。今聖天子躬行釋奠,綴兆加殊等焉;為民祝厘,珪幣增異數焉。臺雖越在海徼,生值禮明、樂備之世,每亦泮璧有光儀、山川無廢職;以及明農先嗇、禦患捍災,陰有其神而陽崇其報乎!是用諏日無敢後時。作典秩志。

  ·文廟

  每歲春秋二仲,以上丁日致祭先師孔子。是日四鼓,郡邑掌教先行致祭啟聖祠。

  一、正殿

  先師至聖孔子位。

  四配位次:復聖顏子回、宗聖曾子參、述聖子思子伋、亞聖孟子軻。

  十哲位次:先賢閔子損、先賢冉子耕、先賢冉子雍、先賢宰子予、先賢端木子賜、先賢冉子求、先賢仲子由、先賢言子偃、先賢卜子商、先賢顓孫子師。

  東廡:先賢澹臺滅明、先賢原憲、先賢南宮適、先賢商瞿、先賢漆雕開、先賢司馬耕、先賢有若、先賢司馬施、先賢顏辛、先賢曹恤、先賢公孫龍、先賢秦商、先賢顏高、先賢壤駟赤、先賢石作蜀、先賢公夏首、先賢後處、先賢奚容蒧、先賢顏祖、先賢句井疆、先賢秦祖、先賢縣成、先賢公祖句茲、先賢燕伋、先賢樂欬、先賢狄黑、先賢孔忠、先賢公西蒧、先賢顏之仆、先賢施之常、先賢秦非、先賢申棖、先賢顏祖、先儒榖梁赤、先儒高堂生、先儒毛萇、先儒後蒼、先儒杜子春、先儒韓愈、先儒程顥、先儒邵雍、先儒司馬光、先儒胡安國、先儒楊時、先儒羅從彥、先儒張栻、先儒陸九淵、先儒許衡。

  西廡:先賢宓不齊、先賢公冶長、先賢公晰哀、先賢高柴、先賢樊須、先賢公西赤、先賢梁鳣、先賢冉孺、先賢伯虔、先賢冉季、先賢漆雕徒父、先賢漆雕哆、先賢商澤、先賢任不齊、先賢公良孺、先賢公肩定、先賢鄡單、先賢罕父黑、先賢榮旗、先賢左人郢、先賢鄭國、先賢原亢、先賢廉潔、先賢叔仲會、先賢公西輿如、先賢邽巽、先賢陳亢、先賢琴張、先賢步叔乘、先儒左丘明、先儒公羊高、先儒伏勝、先儒孔安國、先儒董仲舒、先儒王通、先儒周敦頤、先儒歐陽修、先儒張載、先儒程頤、先儒胡瑗、先儒李侗、先儒朱熹、先儒呂祖謙、先儒蔡沈、先儒真德秀、先儒薛瑄、先儒王守仁、先儒陳獻章、先儒胡居仁。

  右位次,悉依明代《會典》編訂。至歷代追崇爵號,依張羅峰所議,悉刪不錄。又羅豫章、李延平二先儒,于明萬曆四十六年方議從祀。謹按:羅受業于楊龜山先生、李受業于羅、朱晦翁又受業于李,今依序次增入。

  一、啟聖祠

  啟聖公位。

  配饗從祀位次:先賢顏氏、先賢曾氏、先賢孔氏、先賢孟孫氏、先儒周氏(輔成)、先儒程氏(珦)、先儒朱氏(松)、先儒蔡氏(元定)。

  按明朝《會典》,惟程氏、朱氏、蔡氏從祀;萬曆二十三年,方增祀周氏。但考《宋史》二程俱受業于濂溪,則周氏位次宜在程氏上;而《闕里志》誤列,今悉改正。

  陳設圖(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每位一壇(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每位各一壇獻官拜位東西各一壇(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每四位一壇(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啟聖公祭品視先師位;

  惟減太羹一、太牢一。(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獻官拜位東西各一壇

  配饗位祭品視十哲;惟添豕首一。(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獻官拜位東西各一壇

  從祀位祭品與配饗位同;惟減豕首一。(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奏樂位次(此明成化時八佾舞圖。嘉靖時改為六佾)

  麾應鼓

  工歌琴笙笙箎節舞舞舞舞舞舞

  工歌琴搏洞簫塤

  舞舞舞舞舞舞

  工歌琴瑟鳳簫

  工歌琴柷龍笛舞舞舞舞舞舞

  丹陛

  工歌琴敔龍笛舞舞舞舞舞舞

  工歌琴瑟洞簫

  舞舞舞舞舞舞

  工歌琴搏鳳簫塤

  工歌琴拊笙笙箎節舞舞舞舞舞舞

  康熙二十六年,頒行“天下聖道,正際昌隆”等事。內開:奉旨:丁祭國子監十籩、十豆,舞用六佾;各府、州、縣八籩、八豆,舞亦六佾。並樂器各項,俱照《會典》原定遵行。

  釋奠儀注

  釋,置也。謂但置牲幣、設饌、奏樂以奠,無屍、無飲食、酬酢等儀。以其主于行禮,非報功也。

  一、齋戒丁前三日,致齋;不飲酒,不茹蔥、蒜、韭、薤,不問病,不弔喪,不聽音樂,不理刑名,不與妻妾同處。丁前一日,沐浴更衣;宿祭所,惟理祀事。

  一、省牲(牛、羊、豕、鹿、兔)、正祭前一日,辦祭官備樂導送祝文、祭品至學。詣明倫堂,演樂、習儀畢,禮生送祝文,獻官盥手親填職名,遂省牲。執事者,設香案于宰牲堂外,引讚引獻官公服至;唱:“就位。”唱:“上香。”唱:“揖。”獻官揖已,執事者牽各牲于香案前過,視皆純色肥大,無有傷殘疾缺。唱:“揖。”唱:“平身。”唱:“禮畢”(遂宰之,取毛血少許盛盤中,執事者捧毛血升自東階,正祀由中門入、配哲各由左右門入、兩廡隨左右安置各位下。其餘毛血藏凈器中,俟祭日瘞之)。

  凡春秋二、八月上丁日四鼓,先祭啟聖祠;五鼓,致祭文廟。

  先師廟儀注每歲春秋二仲月上丁日,將行禮,起鼓初嚴,遍燃庭燎、香燭;鼓再嚴,讚禮、樂生、舞生及執事者各序立於丹墀兩旁;鼓三嚴,引讚各引獻官至丹墀下立。通讚唱:“讚禮、樂生、舞生就位。”唱:“執事者各司其事。”唱:“陪祭官就位。”唱:“分獻官就位。”唱:“獻官就位。”唱:“瘞毛血。”執事者捧毛血,正祀由中門出、四配東西哲由左右門出、兩廡隨之,瘞于坎。通讚唱:“迎神。”舞生橫執其鑰,無舞。麾生舉麾,唱曰:“樂奏鹹和之曲。”遂擊柷作樂;通讚亦隨唱:“鞠躬,拜,興。”(詳在後)樂生唱曰:“大哉孔聖(每歌一句,擊鼓三聲)!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並隆。神其來格,于昭聖容。”通讚唱:“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麾生偃麾擽敔,樂止。通讚唱:“奠帛。”麾生舉麾,唱曰:“樂奏寧和之曲。”擊柷作樂,諸舞生按節而舞(諸在舞儀圖)。執事者各捧帛(詳在後)。樂生歌曰:“自生民來(擊柷同前。以後倣此),誰底其盛?惟師神明,度越前聖!粢帛具聖,禮容斯稱;黍稷非馨,惟神之聽!”捧帛者正祀由中門入、四配十哲俱由左門入、兩廡隨左右入,詣各神位前之左,朝上立。麾生偃麾擽敔,樂止。通讚唱:“行初獻禮。”引讚唱:“詣盥洗所。”導至盥洗所,盥手帨手畢。引讚唱:“詣酒尊所。”導至酒尊所。引讚唱:“司尊者舉冪酌酒。”執事者以勺盛酒,一勺傾于爵內;捧爵考在獻官前行,正祀由中門入、余俱左門入,詣各神位前之左,朝上立。引讚導獻官從東角門入,唱:“詣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前。”麾生舉麾,唱曰:“樂奏安和之曲。”擊柷作樂,諸舞生按節而舞。樂生歌曰:“大哉聖師!實天生德。作樂以崇,時祀無斁。清酤惟馨,嘉牲孔碩;薦羞神明,庶幾昭格。”引讚于麾生舉麾時,即導獻官至神位前。唱:“跪。”捧帛者轉身向西跪,進帛于獻官右;獻官接帛;引讚唱:“奠帛。”獻官奠帛,西旁執事者跪接帛,進于神前案上。司爵者轉身向西跪,進爵于獻官右,獻官接爵;引讚唱:“獻爵。”獻官獻爵,西旁執事者跪接爵,進于神前案上。引讚唱:“俯伏。”獻官俯首至地;引讚唱:“興,平身。”獻官揖。引讚唱:“詣讀祝位(位在廟中香案前)。”讀祝者跪取祝文,立祝位兩旁。引讚唱:“跪。”獻官並讀祝者皆跪。通讚隨唱:“眾官皆跪。”引讚唱:“讀祝文。”麾生偃麾,樂暫止。讀祝者讀畢,將祝文跪置於祝案上;退堂西,朝上立。通讚、引贊同唱:“俯伏;興,平身。”麾生舉麾,不唱;樂生接奏在先未終之樂。引讚唱:“詣復聖顏子神位前。”唱:“跪。”唱:“奠帛。”唱:“獻爵(俱如正祀儀)”;“俯伏;興,平身。”唱:“詣宗聖曾子神位前(如前儀)。”唱:“詣述聖子思子神位前(如前儀)。”通讚唱:“行分獻禮。”引讚引分獻官各至十哲、兩廡行禮(俱如正祀儀。惟捧西配、西哲、西廡帛爵者,須轉身跪于獻官、分獻官之左;余如前儀)。引讚唱:“詣亞聖孟子神位前(如前儀)。”引讚唱:“復位。”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麾生偃麾捧敔,樂止。引讚引獻官從西角門出,獻官、分獻官一時同復原位。通讚唱:“行亞獻禮(惟不詣盥洗所;其詣酒尊所,俱如前儀)。”唱:“詣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前。”麾生舉麾,唱曰:“樂奏景和之曲。”擊柷作樂,諸舞生按節而舞。樂生歌曰:“百王宗師,生民物軌。瞻之洋洋,神其寧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獻惟三,于嘻!成禮(獻爵同初獻儀。惟無奠帛、無讀祝文。次及四配位,儀同初獻)。”引讚唱:“復位。”麾生偃麾擽敔,樂止。通讚唱:“行終獻禮(終獻酌酒、獻爵、作樂、樂章、舞節次及四配位儀俱同亞獻)。”通讚唱:“飲福受胙。”引讚唱:“詣飲福受胙位(位在讀祝所)。”進福酒者捧爵、進胙者捧盤,立於讀祝案之東,又二執事立於案西;引讚唱:“跪。”唱:“飲福酒。”東執事者捧福酒跪進于獻官,飲訖,西執事者跪接爵。唱:“受胙。”東執事者取正壇羊肩胙置於盤,跪進于獻官;獻官接胙訖,西執事者跪接胙,由中門捧出。唱:“俯伏;興,平身,復位。”通讚唱:“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眾官俱四拜訖。通讚唱:“徹饌。”麾生舉麾,唱曰:“樂奏鹹和之曲。”擊柷作樂,諸舞生直執其鑰,無舞;樂生歌曰:“犧象在前,籩豆在列;以饗以薦,既芬既潔。禮成樂備,人和神悅。祭則受福,率籩無越。”執事者,各于神位案上將籩豆稍移動;執事者回原位,麾生偃麾擽敔,樂止。通讚唱:“送神。”麾生舉麾,唱曰:“樂奏鹹和之曲。”擊柷作樂,無舞;樂生歌曰“自嚴學宮,四方來宗。恪恭祀事,威儀雝雝。歆茲惟馨,神馭還復;明禋斯畢,鹹膺百福。”通讚唱:“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眾官俱四拜訖。麾生偃麾擽敔,樂止。通讚唱:“讀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各詣瘞所。”讀祝者先跪取祝文、司帛者跪取帛,轉身向外立;正祀者由中門捧出、左配左哲由左門出、右配右哲由右門出,兩廡如前儀,隨班俱往瘞所。通讚唱:“詣望瘞位。”麾生舉麾,唱曰:“樂奏鹹和之曲。”擊柷作樂,無舞;樂章與送神同。引讚引獻官、眾官俱詣望瘞位,唱:“望瘞。”唱:“焚祝文。”唱:““帛一端………(唱至九端)。”待焚畢,引讚唱:“復位。”麾生偃麾擽敔,樂止。通讚引贊同唱:“禮畢”;各官俱朝上一揖。

  先師廟祝文

  維康熙某年某甲子二(八)月某甲子朔、越某日某甲子,某衙門某官某等敢昭告于至聖先師孔子:惟師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惟茲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祗奉舊章,式陳明薦;以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尚饗!啟聖祠儀注郡縣教官主祭,儀節與先師廟同;惟用鼓吹,無樂舞。

  啟聖公祠祝文

  維康熙某年某甲子二(八)月某甲子朔、越某日某甲子,某衙門某官某等敢昭告于啟聖公孔氏:惟公誕生至聖,為萬世王者之師,功德顯著。茲用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祗奉舊章,式陳明薦;以先賢顏氏、先賢曾氏、先賢孔氏、先賢孟孫氏配。尚饗。(按《闕里志》,啟聖公祝文內先賢孟孫氏之下,有先儒程氏珦、朱氏松、蔡氏元定、周氏輔成配等語。但祝文直斥先儒名諱,似為非宜;況周氏在程氏之後,更為失序。考明朝《會典》刊于萬曆年間,時程、朱、蔡巳從祀矣,其祝文只列四配而不及從祀;且先師廟祝文亦止列四配而不及十哲,今宜從《會典》)!

  名宦、鄉賢祠儀注主祭官正祭畢行禮,或司教代迎神、送神,各再拜獻帛爵、讀祝,皆立。

  名宦祠祝文

  維康熙某年某甲子二(八)月某甲子朔、越某日某甲子,某衙門某官某等敢昭告于本府(縣)名宦群公之神曰:惟公克修乃職,樂利斯民;甘棠垂蔭,奕■〈示冀〉如新。惟茲仲春(秋)、日在上丁,謹以牲醴、粢盛、庶品,用伸奠獻。尚饗!

  鄉賢祠祀文

  維康熙某年某甲子二(八)月某甲子朔、越某日某甲子,某衙門某官某等敢昭告于本府(縣)鄉賢先生之神曰:惟公毓秀茲邦,懋修厥德。或著望簪纓,或幽光泉石;鹹一鄉之善士,宜禋祀于無斁。惟茲仲春(秋)、日在上丁,謹以牲醴、粢盛、庶品,用伸奠獻。尚饗!

  臺郡自入版圖,循良之續,前後輝映;德造之彥,鵲起蟬繼。而名宦、鄉賢之祀,闕焉未舉。姑存其典,以俟後之君子焉。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壇

  社稷壇

  社稷壇以每歲春秋二仲上戊日,共壇致祭。設木主二:一書“府(縣)社之神”、一書“府(縣)稷之神”。牲用羊一、豕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二,铏各一,帛用黑色各一,無樂。

  社稷壇祝文

  維康熙某年某申子二(八)月某甲子朔、越某日某甲子,某衙門某官某等敢昭告于本府(縣)社稷之神曰:品物資生,蒸民乃粒;養育之功,司士是賴。惟茲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尚饗!

  山川壇

  山川及風雲雷雨、城隍,以每歲春秋二仲上戊日,共壇致祭。設木主三:一書“風雲雷雨之神”,居中;一書“本府(縣)山川之神”,居左;一書“本府(縣)城隍之神”,居右。牲用羊三、豕三,爵各三,籩、豆各四,簠、簋各二,铏各一,帛用白色各一。

  山川壇祝文

  維康熙某年其甲子二(八)月某由子朔、越某日某甲子,某衙門某官某等敢昭告于本府(縣)山川之神曰:惟神玅用神機,生育萬物;奠我民居,足我民食。某等欽崇上命,忝職茲土;今當仲春(秋),謹以牲醴,用伸常祭。尚饗!

  邑厲壇

  郡邑厲壇,以每歲清明日及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致祭,凡三舉。先期,三日前主祭官牒告城隍。至日,用彩仗迎城隍主祀;牲用羊一、豕一。設無祀鬼神之位於壇下,牲用羊二、豕二,炊米三石,具羹飯、香燭。行禮畢,僧道諷經,繞壇數匝。

  邑厲壇祝文

  維康熙某年某月某日,其官尊奉禮部札付,為祭祀本縣闔境無祀鬼神等眾事:欽奉聖旨:普天之下、後士之上,無不有人、無不有鬼神。人鬼之道,幽明雖殊,其理則一。故天下之廣、兆民之眾,必立君以主之;君總其大,又設官分職于府、州、縣以各長之;各府、州、縣又于每處戶內,設一里長以細領之。上下之職,綱紀不紊。此治人之法如此。天子祭天地神祇及天下山川,王國、各府、州、縣祭境內山川及祀典神祇,庶人祭其祖先及裏社、土社之神;上下之禮,各有差等。事神之道如此。尚念冥冥之中無祀鬼神,昔為生民,未知何故而歿?其間有遭兵刃而橫傷者,有死於水火、盜賊者,有被人取財而逼死者,有被人強奪妻妾而死者,有遭刑禍而負屈死者,有天災流行而疫死者,有為猛獸、毒蟲所害者,有為饑餓凍死者,有因戰鬥而殞身者,有因危急而自縊者,有因墻屋傾頹而壓死者,有死後無子孫者;此等鬼魂,或終於前代、或歿于近世,或兵戈擾攘流移于他鄉,或人煙斷絕久闕其祭祀。姓名泯歿于一時,祀典無聞而不載。此等孤魂,死無所依,精魂未散,結為陰靈;或倚草附木、或作為妖怪,悲號于星月之下、呻吟于風雨之中。凡遇人間節令,心思陽世,魂杳杳以無歸;身墮沉淪,意懸懸而望祭。興言及此,憐其悽慘;故敕天下有司,依時享祭。在京都,有泰厲之祭;在王國,有國厲之祭;在各府、州,有郡厲之祭;在各縣,有邑厲之祭;在一里,又各有鄉厲之祭。期于神依人而血食,人敬神而知禮。仍令本處城隍,以主此祭。欽奉如此,今某等不敢有違,謹設壇于城北,以三月清明日(或七月十五日、或十月初一日)置備牲醴、羹飯,專祭本縣闔境無祀鬼神等眾。靈其不昧,來享此祭。凡我一縣境內人民,倘有忤逆不孝、不敬六親者,有姦盜詐偽、不畏公法者,有拗曲作直、欺壓良善者,有逃避差役、靠損貧戶者,似此頑惡、姦邪不良之徒,神必告于城隍,發露其事,使遭官府輕則笞的杖斷,不得號為良民;重則徒流絞斬,不得還生鄉里。若事未發露,必遭陰譴,使舉家並染瘟疫,六畜田蠶不利。如有孝順父母、和睦親族、畏懼官府、遵守禮法、不作非為、良善正直之人,神必達之城隍,陰加護佑;使其家道安和、農事順序,父母妻子保守鄉里。我等闔縣官吏人等,如有上欺朝廷、下枉良善,貪財作弊、蠹政害民者,靈必無私,一體昭報。如此,則鬼神有鑒察之明、官府非諂諛之祭。尚饗!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廟

  城隍廟

  城隍既祭于壇,而復崇之廟貌者,祀以人道也。凡新官入境,必致肅齋宿而後履任;祈禱水旱,必先牒告以及民間雞豚操祝,神尤效靈焉。

  城隍廟祝文

  維康熙某年某甲子二(八)月某甲子朔、越某日某甲子,某衙門某官某等敢昭告于本府(縣)城隍之神曰:惟神玅用神機,生育萬物;奠我民居,足我民食。某等欽崇上命,忝職茲土;今當仲春(秋),謹以牲醴,用伸常祭。尚饗!

  旗纛廟

  考舊例,鎮營西北隅祀軍牙六纛之神,守禦掌印官署其事。中設六纛神位二,祀後以霜降日祭。今臺灣無旗纛廟,鎮、協各官于霜降前一日,率軍士盛裝、鎧仗到教場張幕駐札;至霜降日,設少牢、醴帛祭之,禮行一獻。畢,仍裝束結隊回營(祝文隨時撰)。

  ·祠

  土地祠

  土地之祭,每歲以仲春二日、中秋望日。土俗:喧鼓裝扮雜劇侑觴,亦祈報之意。本府屬及各官署皆立祠,朔望行香。蓋蒞土者祀以庇民也。

  土地祠祝文

  維康熙某年某甲子二(八)月其甲子朔、越某日某甲子,某衙門某官某等敢昭告于土地之神曰:惟神德參化育,保障全城;護國庇民,官庶俱賴。今當仲春(秋),謹以牲醴,用伸常祭。

  尚饗!

  ·總論

  漢法:並祀周公。今學宮專祀孔子。有孔子,而周公之道益昌明,則孔子之功在萬世矣。子雖齊聖,不先父食;吾尤韙于請祠啟聖之舉,為能伸人子之情也。夫天下人子,能以其身從食廟庭,又躋其父于啟聖先儒之末,使非大賢能若是乎?至於山川、社稷享祀以時,崇德報功,春秋匪懈,俾若敖之祀無餒、伯有之神不厲,是皆有司所有事。孔子曰:“祭則受福”;蒞斯土者,其可忽諸?

(來源:臺灣文獻叢刊)

編輯:齊曉靖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