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資料  >  民間團體  > 正文

黃埔軍校同學會

2009-07-24 11:04 來源:黃埔軍校同學會 字號:     轉發 列印

  黃埔軍校同學會是在鄧小平的親切關懷下,經中共中央批准,于1984年6月16日在北京成立。

  功勳卓著的徐向前元帥、聶榮臻元帥為首任會長和顧問,主持工作,親自製定黃埔軍校同學會宗旨:“發揚黃埔精神,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興中華”,並多次對同學會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許德珩、程子華、侯鏡如、李默庵、李運昌、胡立教等百名德高望重的黃埔著名將領和知名人士,均在黃埔軍校同學會擔任會領導職務和理事。他們為黃埔軍校同學會的成立、發展和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繼承和發揚了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延續了他們與黃埔軍校的深厚歷史情緣。

    20多年來,黃埔軍校同學會始終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團結海內外廣大黃埔同學發揚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以自覺奉獻的實際行動,忠實履行著愛國之義務、報國之責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統一大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歷任會領導

歷任會長:

徐向前(一期) 1984--1988 

侯鏡如(一期) 1988--1994

李默庵(一期) 1995--2001  

李運昌(四期) 2002--2008

林上元(十八期)2009-

 

歷任顧問:

聶榮臻(教官)  許德珩(教官)  程子華(五期)   郭化若(四期) 

閻揆要(一期)  胡立教(武漢軍官訓練團)

 

歷任副會長:

鄭洞國(一期)  宋希濂(一期)    (十八期) 覃異之(二期) 

郭汝瑰(五期)  趙子立(六期)  楊蔭東(十六期)  莫文驊(五期)  

張伯權(七期)  丁家駿(外語班) 林上元(十八期)   (六期)   

  (十一期) 賈克(十期)   田申(十六期)  唐格森(二十三期)

賴堅(海校九期)

 

歷任理事

 

黃埔軍校同學會歷任理事1984年6月16日—2009年6月16日(以姓氏筆畫為序)

 

 

馬仁昌(十五期)  馬天慶(二十二期)  尹銘錚(二十三期) 文 強(四期)

 

王 辛(十二期)  王 強(十七期)   王身璋(二十三期) 王錫爵(空軍官校)

 

鄧新柳(二十三期) 馮徵(十五期)    白太常(十二期)  邊長泰(二十三期)

 

劉永慶(十九期)  呂傳鏞(十一期)   許功銳(十九期)  何世庸(十期)

 

宋瑞珂(三期)   張 謙(十四期)   張仕良(十一期)  張爾令(二十期)

 

張立鈞(十七期)  張擴強(二十二期)  張西銘(十五期)  張修忠(十六期)

 

張第東(五期)   張瑞華(五期、女)  李 綱(十八期)  李仙洲(一期)

 

李以劻(高教班二期)李漢民(二十二期)  李良材(二十二期) 李奇中(一期)

 

李贛駒(十七期)  杜伯園(二十二期)  楊 立(三期)   楊伯濤(七期)

 

沈蘊存(六期)   陳學明(十六期)   陳修和(五期)   陳頤鼎(三期)

 

陳鎮中(二十三期) 周學而(十八期)   周淩軍(十七期)  林偉儔(四期)

 

羅大誠(十七期)  侯炳垚(十八期)   段仲宇(九期)   祝源開(十期)

 

胡 翔(十期)   胡亞力(十四期)   胡岳培(二十一期) 胡理修(成都分校一期)

 

趙廣松(十七期)  趙士英(二十三期)  趙昌然(十六期)  淩注安(十五期)

 

唐生明(四期)   唐矼熙(十九期)   徐英立(十二期)  翁業宏(十八期)

 

袁慶和(十期)   賈成功(二十一期)  郭青石(二十三期) 高存信(十期)

 

高啟柏(十九期)  高淩雲(十七期)   曹廣化(四期)   曹天戈(四期)

 

蕭作霖(六期)   黃 傑(五期、女)  黃 維(一期)   黃 翔(六期)

 

溫佐慈(二期)   程大明(二十三期)  謝高峰(十期)   慈百興(十八期)

 

樓吉康(十八期)  路國華(二十三期)  廖有為(政研班七期)廖運周(五期)

 

廖秉凡(六期)   熊向暉(十五期)   蔡文治(九期)   潘 超(十八期)

 

戴 堅(七期)

 

歷任秘書長名單

李贛駒(兼):1984----1985  

程  元(兼):1985——1989

楊蔭東(兼):1989—— 1992

耿文卿: 1992——1996

秦國生:1996——2001

李均田:2001——2003

韓元秀:2003——2008

朱京光:2008--

附:黃埔軍校簡介

  黃埔軍校建於1924年,建校時的正式校名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校址始設于廣州東郊黃埔長洲島上,故通稱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總結以往革命失敗的教訓,在蘇俄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在共産國際和中國共産黨的支援和幫助下創立的,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軍事政治學校,是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産物。

  軍校創辦後,孫中山親自兼任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熊雄、聶榮臻、葉劍英、李濟深、鄧演達、惲代英等都曾在軍校任職。軍校以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學習蘇聯紅軍的建軍經驗,在中國軍校中首先實行嶄新的革命制度,設立黨代表,建立政治部,採取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方針,為國共兩黨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在中國現代史上聲名顯赫的軍事政治人才。

  黃埔軍校師生在東征、北伐戰爭中,英勇頑強,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戰功,被譽為“東方紅軍”。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黃埔師生並肩作戰,他們與全體中國人民一道,前赴後繼,英勇殺敵,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為保衛國家領土完整、民族獨立和人民生存,建立了不朽的功勳,譜寫了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

    黃埔軍校自1924年在廣州創辦,後經歷南京、成都時期,1950年國民黨在臺灣鳳山恢復陸軍軍官學校至今。

    黃埔軍校,名將輩出,在中國現代史上生命顯赫,影響深遠。

[責任編輯:楊笑]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