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亞灣石化區全景。蔡俊楊 攝
去年3月,韓國籍貨輪“雅典娜”號在汕尾海域沉船,當時船上載有約7000噸硫酸和140噸燃油。不久前,汕尾海事局就清污、打撈等費用向船東及保險人索賠1.4億元。
這起沉船事故再次暴露了海洋大省廣東的一個軟肋──水上污染(包括溢油、化學危險品等)應急能力不足。今年全省“兩會”上,廣東海事局局長梁建偉就呼籲:“高度重視沿江沿海生態危機,儘快構建我省水上污染應急機制,尤其是在沿海地市須建設應急設備庫及清污船等輔助設施……”
現狀
海洋大省深受
危化品泄漏之害
作為海洋大省和水運大省,廣東水域存在巨大的污染風險。近年來順應國際産業轉移的大形勢,揭陽、惠州、廣州、東莞、珠海、茂名、湛江等地建設了多個石化基地,形成了沿海大石化産業帶。
據廣東海事局統計,目前我省沿海地區有原油加工及石油製品企業90余家,港口危險貨物碼頭471個;港區範圍內共有危險品儲罐3431個,總庫容1787萬立方米。
與此同時,石化巨頭企業還在積極新建、擴建煉油項目,包括在建的未來將達到2000萬噸/年的揭陽石化項目、擬建的中科合資湛江15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預計能力達1600萬噸/年的中海油惠州煉化(二期)項目等。
“石化産業帶的快速發展,在促進企業發展和當地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給我省增加了環境壓力,敲響了生態環境保護的警鐘。風險不容忽視。”梁建偉説。2012年,廣東轄區港口污染危害性貨物運輸總量超過2.7億噸,全年進出港的船舶近400萬艘次。
根據1996-2000年我國沿海港口油品運輸量與溢油事故數分析,平均每運輸6000萬噸油品就會發生一起溢油50噸的重大污染事故。
廣東海事局提供的數據顯示,1976-2009年,發生在廣東水域泄漏量在50噸及以上的水上污染事故達17宗,平均每2年發生1次重大污染事故。1976年2月16日,“南洋”輪在汕尾海域與他船相撞致8000噸原油溢出,釀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一次船舶溢油事故。
過去10餘年來,類似悲劇仍在不斷上演:2004年12月7日,一艘德國籍集裝箱船與一艘巴拿馬籍集裝箱船在珠江口發生碰撞,導致前者燃油艙破損,泄漏燃料油1280噸,在海面上形成9海裏的長條形油污漂移帶。事故區域北面距離香港陸域僅11海裏,造成損失6800萬元。
2009年9月15日,5萬噸級巴拿馬籍貨船“聖狄”輪在珠海高欄島長咀附近海域擱淺,致使500噸燃料油泄漏,黑乎乎的燃油佈滿飛沙灘以及沙灘周邊的礁石,“珠海十景”之一的“飛沙疊浪”遭毀滅性打擊。
去年發生的“雅典娜”沉船事件則是全球航運史上有記錄以來最大的一宗危化品船沉沒事故。所幸海事部門通過採用“熱攻絲法”成功抽取船上濃硫酸,作業過程中沒有發生濃硫酸污染海洋事故。
今年1月13日,茂石化湛江至茂名輸油管發生原油泄漏,共約10余噸原油流入南溪河,事故發生地距飲用水備用水源地赤坎水庫僅300多米。
問題
應急機制未完善
相關投入也不足
不時爆發的原油或危險化學品泄漏在給廣東海洋資源造成重大創傷的同時,也給我們敲響警鐘──廣東水上防污應急體系究竟還存在哪些短板?
2010年3月,新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下稱“條例”)正式實施。《條例》要求,沿海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政府應制訂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應急預案,並建立專業應急隊伍和應急設備庫。
“但是廣東還沒有完全按照要求建立省級和地方水上污染應急反應體系。省裏及部分地市尚未按照《條例》的要求頒布實施水上污染應急處置預案,編制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應急能力建設規劃。”廣東海事局危管防治處副處長張一勝説。
海事部門向記者強調,如果應急處置能力建設缺乏規劃性,一旦發生災難性事故,缺乏統一的領導機構協調全省資源用於應急處置,就會拖延搶救時機。
“山東、江蘇等省都頒布了《船舶污染應急預案》,我們也曾起草一份預案並上報給省政府,但現在還沒有頒布實施。”張一勝指出,發生船舶污染事故,必須有應急機制統籌各方職責,才能妥善處理。
“從省內的情況看,地市政府的應急處置能力也不平衡,有的地方不重視,認為這只是海事部門的事。”但張一勝強調,水上污染不是一個部門能處置的,必須多方力量協作。
“2007年發生在韓國西海岸的‘河北精神號’溢油事故給中國很大的震動。目前,交通運輸部在廣東省投資建設的溢油應急設備庫就有4個,珠海高欄基地已投入使用,湛江、茂名、汕頭三個在建。”張一勝説。
同時,地方政府的投入也比以前有了進步。東莞市投入1.5億元建設虎門港危化品應急中心,中山市政府投資400萬元建設的中山港水上污染應急設備庫已投入使用,江門、珠海也對加強水上污染應急能力建設作了相應的安排。
此外,惠州海事局還推動轄區企業加強防污能力建設。其中,殼牌石油投資1000多萬元建造了多功能溢油回收應急船,中海油投資4000多萬元建造了中國第一艘專用溢油環保回收船舶──“海洋石油251輪”。
“正是得益於政府、企業、社會相互協作,2009年珠海高欄發生‘聖狄’輪擱淺漏油事故後,省內其他地區的應急力量第一時間趕赴救援,不少民眾也被組織清理岸上的油污,處理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張一勝説。
建議
安排專項資金
編制應急方案
在梁建偉看來,水上污染防治必須樹立“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則無患”的思想,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格局。機制方面,則要克服重應急處置,輕風險防範的思想,真正做到風險防範關口前移,有應急處理能力的配套。
“目前,廣東省絕大部分地級市頒布了水上溢油應急預案或《港口溢油應急計劃》。”張一勝告訴記者,當務之急是儘快頒布適合省情的《船舶污染應急預案》。
“鋻於廣東省石化産業發展迅猛,水上污染風險日益增長,建議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海事等相關部門配合,組織編制應急能力建設規劃並實施。”梁建偉在今年2月提交給省政協的一份提案中説。
梁建偉還建議由廣東海事局牽頭,爭取交通運輸部專項資金,在珠江口、粵東、粵西等船舶污染敏感水域建設國家船舶溢油應急設備庫,並配備一定數量的清污設備到廣東沿海和內河干線重點港口。
另一方面為統籌國家和當地政府水上污染應急資源,梁建偉建議由政府、交通運輸部以“省部共建”方式在惠州大亞灣等重點敏感水域建設相關水上污染應急設備庫,購置急需的清污設備,提高應急處置設備現代化水準和清污能力,以抗禦大規模的水上污染事故和實施化學品泄漏救助。
同時,廣東亦積極爭取中央部委、兄弟省市支援,建立合作機制。
2008年廣東海事部門、香港海事處和澳門港務局聯合編制了《珠江口區域海上船舶溢油應急計劃》,並簽署了《珠江口區域海上船舶溢油應急合作安排》,一旦珠江口水域發生溢油污染事故,粵港澳的應急資源可以相互支援。
2009年廣東又與廣西、海南三省海事部門簽訂了《北部灣海域船舶溢油應急聯動機制》,實現了北部灣海域船舶污染應急資源共用,解決各成員單位轄區內應急反應資源和能力不足的問題。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還要改善通航條件,加大水上交通違章打擊力度和對船舶排污設備的檢查,因為很多污染事故就是由交通事故引起的。”張一勝説。
樣本
惠州為應對沿海石化産業密布易發事故風險,探索政企聯動防污
政府主導機制
交由企業運營
惠州港作為廣東省危險品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日前記者走訪大亞灣等地,試圖從中探究廣東海上防污的可借鑒標本。
未有大事故但存風險
據惠州海事局介紹,佔廣東省海岸線5.4%的惠州海岸,密集排列著中海殼牌南海石化80萬噸乙烯項目、中國海油1200萬噸煉油項目、廣州石化華德油庫項目、國家石油儲備惠州油庫、澤華油庫等多家煉油、石化、成品油儲運企業。
正因如此,惠州海域2000年就被交通運輸部劃為全國船舶溢油及化學品溢漏高風險區。
同時,惠州港還是全國超大型油輪碼頭泊位最集中的港口,擁有全國最大的30萬噸級碼頭3座,15萬噸級碼頭3座,還有一座30萬噸和一座10萬噸級碼頭在建。此外,在惠州港縱深16海裏的水域,還分佈著大小島礁20多個,是導致船舶發生觸礁和擱淺事故的重大安全隱患。
“過去20年來,轄區內污染事故比較少,這反而讓人很擔心,因為風險是有週期性的,你永遠不知道何時會發生事故,所以壓力特別大。”惠州海事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表達了她的憂慮。
實際上,過去幾年惠州港海域險些發生重大污染事故。2008年8月1日,載有25萬噸原油的“大西洋自由”超級油輪在三門島附近水域發生擱淺;2009年8月20日,滿載6900噸柴油的“永盛三十六”船在馬鞭洲航道擱淺。雖然這兩起事故在惠州海事局及時救助下成功脫險,但泄漏風險巨大。
記者拿到的一份資料顯示,2005-2009年,惠州港每年都發生油輪碰撞或擱淺險情,每年發生溢油事故3-4起。
惠州海事局危管防污處處長曾玉龍告訴記者,一旦較嚴重的溢油事故發生,對港口周邊生態環境以及生産活動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港口周邊有核電站的取水口,溢油大範圍擴散有可能導致核電站停堆。沿岸的漁業、旅遊業資源也會遭到極大破壞。”
助企業建海上“消防隊”
面對嚴峻的海上危化品防污形勢,2002年惠州頒布了《防止船舶及有關作業污染海域管理規定》,隨後惠州海事部門又制定了“防治船舶污染應急能力建設規劃和應急預案”及《惠州港散裝液體危險化學品運輸船舶海事安全監管指南》。
為了將制度落到實處,惠州海事局扶持轄內5家企業組建了大型防污應急隊伍,其中3家獲得了一級船舶污染清除單位資質,推進殼牌石油、中海油投資近6000萬元配置多功能專業清污船舶2艘,指導清污公司配置兼備清污功能的總造價逾3億元的拖輪12艘,儲備圍油欄15000余米、消油劑50余噸、吸油材料100余噸……
中海油煉化惠州分公司運作六部經理孫建偉表示,目前惠州石化區內水上污染應急能力仍然欠缺,政府應該起到主導作用,加大投入,比如從港口設施建設費中拿出一部分組建一支處理海上石油污染的“消防隊”,並對港區的社會以及企業的防污染資源實行統一調配和管理。
曾玉龍亦表示,雖然一些石化及相關服務企業組建了自己的應急隊伍,但是人員、設備分散在各個企業,沒有形成合力,建議政府部門進行統籌協調。
2007年,惠州海事局成立了廣東省首個集海上應急和搜救功能于一體的海上應急搜救中心。惠州海事局指揮中心副主任汪浩然告訴記者,一旦中心接到海上溢油警報,5分鐘內就會啟動應急機制,半小時內轄區內相關政府部門、除污企業等可趕赴事故現場,並根據污染程度決定除污方式。
為保持戰鬥力,惠州海事局定期組織清污公司開展防污染專業隊伍培訓,每年牽頭組織兩次以上由地方政府、安監、海洋、環保、公安、消防、石化企業等部門參與的大型綜合應急救援演練。
溢油除污民企盼扶持
在惠州,除了投鉅資的央企,民營環保服務公司同樣是海洋溢油應急處理的生力軍。惠州大亞灣航鵬環保服務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代表。
該公司總經理黃得周告訴記者,公司業務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日常的環保服務工作,即惠州港區的污油水接收,回收船舶垃圾,圍油欄服務等;二是陸地、海洋上的石化污染應急處理。
談到航鵬公司的過往成就,黃得周臉上露出自豪的神情:“現在惠州市污染事故應急處理現場都能看到我們的影子,2010年的‘東莞垃圾偷運惠陽鎮隆鎮事件’以及今年的‘惠州25噸粗甲苯泄漏’兩次大的事故都是我們處理的。”
但對於公司目前的經營狀況,黃得周則表現得有些擔憂。“很多緊急污染事故我們進行現場處理後,事故相關各方往往還會在法律上糾纏很久,加上行政程式複雜,我們常常要等很長時間才能拿到服務費或者政府的補貼。比如,我們參與了去年‘雅典娜’事故的應急處置,但索賠官司才剛剛開打,服務費至今沒有著落。有的海上溢油事故甚至要等兩三年才能拿到服務費,資金壓力非常大。”
黃得周説:“政府應該成立水上污染處理應急基金,在當事人無法賠付的時候,由基金先代為支付相關除污費等,再向當事人索賠,外國有這種慣例。”
與航鵬同樣困惑的還有廣州增城市珠江口船舶工程公司大亞灣分公司。該公司副經理劉浩告訴記者,響應政府和海事部門的號召,該公司投資2000多萬元購置了2條溢油應急處置船,建設了水上污染應急設備庫,但是其主業(圍油欄鋪設、污油水接收等)一年進賬僅200萬元左右,而應急設備庫平時的靜態維護成本達到2萬-3萬元/月,還要靠主業給養。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