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長三角及珠三角  > 正文

廣東將投135億專項資金開發粵東西北産業園區

2013-08-27 09:25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粵東西北

  大崛起  

  港澳媒體記者組團探營粵東西北振興發展——為推進産業園區擴能增效,《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要求園區大力引進珠三角轉移項目、國內外招商引資項目和當地特色資源項目。今後省、市及各方主體投入園區的資金以持股方式投入,實行公司化運營管理。

  羊城晚報訊 記者薛江華報道:“廣東將投入135億元專項資金開發建設粵東西北産業園區”。25日,一支由港澳主流媒體和部分中央駐粵新聞單位、省直主要新聞單位記者組成的採訪團抵達河源,就河源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情況進行採訪。

  産業園區是廣東省協調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區域産業梯度轉移設立的特殊園區,全部位於欠發達地區。據悉,廣東共有36個升級産業園。2009年到2012年,産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8%,是全省工業平均增速的2.6倍。截至2012年年底,産業園區共建成項目1795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118戶,年工業産值3896.68億元、工業增加值766.9億元、稅收150.01億元。

  昨天,記者團一行來到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進行採訪。河源市委書記何忠友在隨後接受採訪時表示,水産業是河源的重要支柱産業,未來將全力打造水産業園,讓萬綠湖一湖凈水變成“流體黃金”。

  政府投資收益5年內不分成

  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介紹,《決定》把加快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推進産業園區擴能增效和中心城區擴容提質作為三大重點工作推進,把産業園區、基礎設施、中心城區作為“三大抓手”進行了重點部署。

  省委書記胡春華在4月份聽取全省産業園區建設情況彙報時曾指出:建設粵東西北地區産業轉移工業園的意義,並不僅僅局限于承接了多少珠三角轉移的産業,也不局限于目前發展的程度怎樣,而在於為粵東西北地區實現工業化探索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對於産業園區擴能增效這一“抓手”,汪一洋如是解讀:《決定》提出要進一步提升園區集聚集約發展水準,繼續完善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合作共建産業園區幫扶機制。拓寬了園區發展的內涵,要求園區不但要繼續積極承接引入珠三角轉移項目,同時要按照園區産業規劃,大力引進國內外招商引資項目和當地特色資源項目。借鑒江蘇省建設産業合作園區的有益經驗,為進一步提高投入園區資金的使用效益,《決定》強調要遵循經濟規律和運用市場機制,今後省、市及各方主體投入園區的資金以持股方式投入,實行公司化運營管理。政府性的投資收益5年內不分成,全部留在園區滾動發展,為園區加快壯大自身實力提供了更為強有力的機制和資金支援。

  省金融部門將加大融資支援

  記者從廣東省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處了解到,廣東省財政將統籌安排135億元專項資金,支援欠發達的粵東西北地區開發産業園區。廣東省金融部門還將進一步加大對産業園區的融資支援,擴大貸款和授信額度,探索和組織發行園區建設債券吸納社會資金等。 

  “經過幾年的建設發展,産業園區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廣東省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副主任林位超説:“這些位於欠發達地區的産業園,比珠海市産業規模還要大些,僅排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惠州市之後,是粵東西北地區跨越發展的重要支撐。”

  為促進粵東西北産業園區擴能增效。《決定》規定:廣東省將同時將從園區稅費省級分成中對園區給予適當獎勵。

  園區實行環保“一票否決”

  廣東省經信委副主任林位超指出,粵東西北地區受到自然條件和當前環保、土地政策的制約,發展工業不能簡單複製珠三角地區分散發展的路子。事實證明,近年來粵東西北地區沒有因為産業園區開發發生一起重大環保事故,如果珠三角需要轉移的近1800家企業不進園區、分散佈局,則後果難以想像。

  為了保住欠發達地區的青山綠水。《決定》規定在環保方面實行“一票否決”,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堅決不入園。每年開展園區環境保護專項檢查,對發生環境問題、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務的園區,撤銷省産業園區資格。支援産業園區加快綠色發展,指導園區建設成為迴圈經濟工業園(産業基地),推進清潔生産和資源綜合利用。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