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4月13日電(記者沈汝發)2001年深秋的一個夜晚,南京大學鼓樓校區一個IC卡公用電話亭前,記者在瑟瑟寒風中等了半個多小時,與浦口校區的朋友通上了電話。
排隊打IC卡電話,是當時最為盛行的通訊方式。10多年過去了,隨著手機等移動通訊方式的普及,這一通訊方式已漸行漸遠,成為一個時代的歷史記憶。
12日,記者在福州市區採訪看到,鼓樓、臺江等中心城區還立著一些IC卡電話亭,倉山、晉安等地區已很少看見。使用者更是寥寥無幾,整個上午記者僅看到一位老人在鼓屏路一處IC卡電話亭使用了一次。
IC卡電話使用的是IC卡,在其卡面上嵌著一個整合電路晶片。將IC卡插入電話機讀卡器便可實現通話並由話機自動削減卡內儲值。其面值分20元、30元、50元、100元等。
這種IC卡電話全國通用,方便實惠,一推出便風靡全國。
1986年工作的鄭銘秀是中國電信福建分公司的“元老”,經歷了IC卡電話由盛至衰的全過程。“1996年,福建投入運營IC卡電話,城市主幹道隔50米就一部,最多時達12萬多部,現在只剩下6萬多部。”鄭銘秀説,“話費收入也銳減,原來僅福州一個月就有100多萬元,現在福建省一個月也就60多萬元。”
IC卡曾供不應求。“收費3分鐘2毛錢,和固話一樣,但還是一到貨就被代銷點搶購一空。”鄭銘秀説,“一年起碼要向廠家訂100多萬張,現在也就兩三萬張。”
書報亭是IC卡主要的代銷點。記者隨機詢問了一些店主,不少人已經改銷手機號碼號、手機充值卡等,一些書報亭還在代銷,但銷量少得可憐。
“一個月能賣個兩張就不錯了。”福建省立醫院附近一家書報亭店主嚴啟清説,“現在手機普及,話費又便宜,打長途1分鐘只要8分錢,IC卡電話還要1毛錢,誰還用IC卡電話?”
“有些人手機沒電了或者忘記帶了,著急打電話才會買,特意買的幾乎沒有。”嚴啟清説。
IC卡電話曾經有一個龐大的産業鏈。“上海的阿爾卡特、深圳的冠日、武漢的精倫……”鄭銘秀如數家珍,“這些生産電話機、配件、IC卡的廠家基本都轉型升級了,光靠IC卡電話很難維持。”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初,IC卡電話一度是電信部門的主要盈利點,現在則主要承擔社會責任。“扣除維修投入、人工成本,基本不賺錢,主要保障通訊的普遍性。”中國電信福建分公司員工劉賢霖説,“一些低收入群體還在使用IC卡電話。IC卡電話還免費提供110、119等公共服務。”
IC卡電話被手機等移動通訊取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IC卡電話曾經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我們不應忘記。“一卡在手,走遍神州”。雖然輝煌不再,但城市中稀疏可見的IC卡電話亭,仍承載著許多人的往事思緒,也銘刻在中國通訊事業發展的史鑒上。
[責任編輯: 范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