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滬版國資改革鼓勵非公資本控股 競爭性行業試員工持股

2014-07-08 08:5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上海市市委市政府7日下午召開“進一步推進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座談會”,公佈並印發了《關於推進本市國有企業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若干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上海國資人士對記者透露,為深化落實國資改革,上海各個區將召開有關國資改革的大會,大概時間點在8月底9月初,目前還在籌備階段。

  “上述意見發佈後,將對下一輪的改革起到具體指導作用,上海國資改革將出現實質性突破。”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大量國資不控股企業將出

  記者了解到,意見明確提出,上海國資改革的主要目標是經過3至5年的推進,基本完成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除國家政策明確必須保持國有獨資外,其餘實現股權多元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企業股權結構進一步優化,市場經營機制進一步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完善,國有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

  在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意見稱,要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同時優化國有企業股權比例結構,除了負責國有資本運營的國有資本管理公司保持國有獨資外,一些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國有企業保持國有全資和國有控股。戰略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國有重點骨幹企業,可以保持國有控股和相對控股,一般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根據發展實際按照市場規則有序進退,合理流動。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中特別提出,加快開放性市場化聯合重組,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這是本次文件亮點之一,就是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這意味著今後將出現大量國資不控股企業。”李錦説。

  競爭性行業率先嘗試員工持股

  意見提出,鼓勵整體上市企業集團和經營者、技術管理骨幹實施股權激勵,符合條件的競爭類企業集團及下屬企業完成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後,可以實施股權激勵,實施股權激勵的企業應同步建立業績掛鉤,財務審計,資訊披露,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等約束機制,同時鼓勵國有及國有控股的轉制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對重要的技術和經營管理人員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混合所有制企業按照國家規定探索實施員工持股。

  “這實際上明確了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的條件和要求。”上海國資系統人士對記者説,按照計劃,充分競爭性行業公司,以及人力資本要素貢獻比較高的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試行員工持股的可能性較大。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國資系統,長效激勵機制主要是現金激勵和股權激勵兩種模式,其中70%採取的是現金激勵。

  目前上海國企中實施股權激勵的企業僅有光明乳業、上海梅林等少數幾家,上海建工,上港集團,上汽集團實施的是中長期激勵。5月7日,上海國資系統東浩蘭生集團旗下的蘭生股份發佈公告稱,將在貿易板塊實施改制,試點員工持股。

  國資流動平臺將啟動

  記者了解到,在地方國資系統中,上海國資是地方國資國企的重鎮。2012年,上海市國資委系統企業資産總額佔全國地級國資委系統企業總和的1/9。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多家市屬國有企業的國有股權依然佔比較大。

  “上海國資改革給全國做了一個樣板,對其他地方制定改革方案提供了參考。”李錦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他同時表示,隨著上海國資改革的提速,將從另一個側面提升企業競爭力,同時加快重點産業發展和轉型升級。

  據了解,去年12月,東浩集團將與蘭生集團實施聯合重組,此為上海新一輪國資改革的“第一單”。在更早前,上海就已經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內容涉及國企分類監管、國資流動平臺搭建、股權激勵擴容等細則。今年1月,上海城投控股獲得國內P E巨頭弘毅投資近18億元投資 , 從 上 海 城 投 接 手 了 城 投 控 股10%股權。也被稱為是此輪國資國企改革啟動後混合所有制改造的首個案例。

  記者從權威人士處了解到,上海具有創新特色的“國資流動平臺”也將實質性啟動,按“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穩健操作”原則,逐步劃入部分 上 市 公 司 或 非 上 市 公 司 國 有 股權。3月底,國際集團、國盛集團已 分 別 完 成 國 資 流 動 平 臺 方 案 。“原來國資流動平臺僅僅局限于對上市公司的股權運作,而現在方案並不全只是股權運作,還包括一些非上市公司開放性市場化重組的業務。”上述人士稱。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