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之水,滴水不漏;蓄水池、滲水磚一樣不少。海淀在全市率先出臺收雨措施
新樓盤不收雨水不審批
無論是小區,還是學校、商場,凡是新建(含改、擴建)項目,一律要配建雨水收集設施。記者從海澱區水務局了解到,該區所有新建項目須進行雨水收集,否則不予審批。這種強制措施在本市16區縣中尚屬首次。
海澱區水務局局長孫繼光介紹,早在2011年海澱區就下發了《關於加強建設項目雨水利用工作的通知》,要求新建(改、擴建)項目必須進行雨水利用設計審查,無相關配套設施的,不予審批。
該強制措施由多個政府部門共同實施。通知規定,區國土局、區發改委在立項時需將雨水利用設計寫入立項書,區規劃分局負責函告建設單位設計雨水利用方案,區水務局對雨水利用方案進行具體審查並負責設施驗收,區住建委負責雨水利用方案實施階段施工品質的監督和檢查。
去年7·21特大暴雨後,海澱區又對審核政策標準進行了調整,“要求更加嚴格,比如説每1萬平方米硬化路面至少有1個500立方米的蓄水池,小區配建綠地至少有一半是下凹式的,便於收集雨水。”孫繼光説。
自2011年以來,海澱區已有42個項目通過節水利用設計審查,包括住宅小區、商業中心、科技園區、醫院、廠房等。其中,住宅小區項目佔了三分之一,清河鎮住宅二期B4區、溫泉太舟塢定向安置房、暢茜園小區五期工程馥霞園東區等11個項目,均將鋪設透水磚、建蓄水池。
“小區有了雨水收集系統,夏天就不容易産生內澇,收集的雨水還可以澆灌花草。”海澱區水務局節水管理科科長陳牧介紹,以北洼路的雙紫園小區為例,這裡作為北京市的雨水收集示範小區,早在2000年就鋪設了透水磚,只要有雨水降下,就會被透水磚及時“吸”入地下砂石層。去年夏天,北京經歷了多場大暴雨,雙紫園小區由於雨水下滲得快,路面上基本沒有積水。
除了透水磚,下凹式綠地對於收集雨水也有重要意義。下凹式綠地,須低於小區周邊地面或道路,下凹深度一半在5到10釐米,當大雨來襲時,雨水會迅速在下凹處聚集,並滲透到地下。
據介紹,海澱區今年將總計新建(改、擴建)下凹式綠地30萬平方米。此外,還將透水鋪裝15萬平方米,建雨水收集池4203立方米。通過建設雨水收集設施,項目範圍內三分之一的雨水將得到蓄積、回用。
孫繼光介紹,海澱區的年均降水量為2.4億立方米,形成地表徑流的有5400萬立方米。近年來,海澱區在機關、學校、園區等處新建了116處雨水設施,每年收集利用的雨水資源已達1000萬立方米。
連結
雨水迴圈利用 一噸水洗4輛車
海澱區政府西北角,有一家“特殊”的洗車行。洗車用水不是來自市政管線,而是來自地下蓄水池,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天上的雨水。
雨水也能洗車?“沒錯!過濾處理後,雨水洗車和市政自來水洗車效果差不多。”洗車店負責人袁立松告訴記者,之所以能實現雨水洗車,還要歸功於海澱區政府院內的雨水收集系統。“院內有6000多平方米的綠地,還有成排的雨水箅子,只要下雨,大部分雨水都會下滲、匯集到地下蓄水池裏。”
與海澱區政府合作,這家洗車行通過管道汲取蓄水池中的雨水,進行過濾處理後,即可用於洗車。“店內有凈化迴圈設備,平均一噸雨水可以洗4輛車。”袁立松介紹,每年該店迴圈利用的雨水在700噸到800噸之間,約佔全年總用水量的三分之一,剩餘三分之二主要是中水。
海澱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像這樣的雨水洗車點,海澱區已建設4處,今年還將進一步推廣。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