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銀行收費已經進行過多次調整,但消費者似乎並不買賬。
數據顯示,我國銀行業提供的服務項目從2003年的300多項增加到目前的千余項,其中收費項目佔比近八成。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公眾對銀行收費的質疑,更大程度上來自收費的不透明,告知不充分。
此次實施的管理辦法規定,商業銀行設立新的實行市場調節價的服務收費項目,至少提前3個月進行公示。“這有助於減少爭議和糾紛,促進銀行業服務水準的提升。”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説。
專家認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整治手段,只能取得一時效果,事後往往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的變相收費狀況。
郭田勇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銀行收費問題,要靠進一步開放銀行業,引進民間資本,讓銀行業競爭更加充分。
不久前銀監會正式批復三家民營銀行籌建,其鯰魚效應已經有所體現。在這次收費調整中,已有銀行先行一步,主動給予更大範圍優惠。
“隨著行業競爭越來越充分,銀行自己就會像商店一樣明碼標價,自覺主動提升金融服務。”郭田勇説。據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