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人民日報談定向降準:貨幣供應充足不會再現錢荒

2014-06-03 09:0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人民日報談定向降準:貨幣供應充足不會再現錢荒

  資料圖

  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定向降準”加大力度

  貨幣供應充足 不會再現“錢荒”(熱點聚焦)

  本報記者 周小苑

  隨著6月份銀行迎來年中考核,市場再次引發“錢荒”的擔憂。國務院日前召開常務會議指出,要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並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對符合結構調整、滿足市場需求的實體經濟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銀行適當降低準備金率,同時擴大支援小微企業的再貸款和專項金融債規模。專家認為,在“定向降準”提出後不久,此次國務院再次強調對此加大力度,再加上當前銀行間市場資金利率持續走低,顯示出貨幣供應充足,今年將難再現“錢荒”。

  融資結構不斷優化

  去年6月金融市場發生的“錢荒”讓外界擔憂今年貨幣信貸增長或將放緩。但實際上,各金融部門堅決貫徹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截至今年4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為13.2%;前4個月,社會融資規模達7.18萬億元,人民幣貸款新增3.79萬億元。

  不僅社會融資規模穩步增長,金融市場的融資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根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服務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5.5%,增速較去年末增長1.8個百分點;相比之下,産能過剩行業的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只有5.9%,增速較去年末回落1.6個百分點。

  針對市場對“錢荒”的擔憂,央行在5月份連續三周向市場凈投放貨幣,為防止“錢荒”再現打下預防針。統計顯示,5月份公開市場央票和正回購合計到期資金為5630億元,央行累計回籠3890億元,當月實現凈投放1740億元。而4月份央行在公開市場的凈投放規模僅為10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銀行流動性較為充裕,市場利率保持較低水準。在央行主動引導流動性供給的作用下,曾在去年困擾銀行間市場的“錢荒”事件在今年發生的概率明顯走低。

  引導資金投向實體

  儘管再次發生“錢荒”的風險已經不大,但仍要積極預防“錢荒”向實體經濟蔓延。對此,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在落實好已有政策的同時,深化金融改革,用調結構的辦法,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疏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血脈”。要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規範同業、信託、理財、委託貸款等業務,清理不必要的資金“通道”、“過橋”環節,縮短融資鏈條。還要優化融資結構,堅持有扶有控,加大對國家重點建設、企業改造、服務業等的支援。

  “當前融資難、融資貴已成為困擾企業發展的重要問題。除了與企業自身有關,也與金融市場發展的不規範有關,其中一些同業、信託、理財等銀行業務演變成錢生錢的遊戲,導致企業融資水準的水漲船高。”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此次國務院會議明確規範同業、信託等業務,意在打通融資通道,拉低融資成本,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血脈更加通暢。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必須要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取向。”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志宏説,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需要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做支撐,央行接下來將從總量和結構兩方面著手,首先穩定融資總量,同時加強信貸政策引導,優化融資結構,對“三農”、小微企業、戰略性新興産業、棚戶區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等重點領域和行業著重支援。

  “定向降準”瞄準“三農”

  事實上,針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扶持,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對發放“三農”、小微企業等符合結構調整需要、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實體經濟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適當降低準備金率。與央行在4月25日宣佈的“定向降準”相比,此次“定向降準”的結構、導向政策更加明確。

  “‘定向降準’屬於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正向激勵舉措,與‘全面降準’相比,它更具有針對性,有利於將金融資源更好地投放到“三農”、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從而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紀志宏表示,此舉既能增加金融機構的可貸資金,又能降低“三農”、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穩增長作用,從而在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協同並進中穩增長。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定向降準”政策的初衷很好,如果能把資金流向定在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同時確保資金不外流或流向樓市等,將會給實體經濟帶去利好,不過這要靠進一步出臺政策和細則來保障。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