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反壟斷調查的擴大,進口汽車的問題引起了社會關注。以往人們以為,進口汽車關稅比較高,所以價格也比較高,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專家指出,沒有哪個國家允許或放任外國進口汽車在本國獲取暴利的,而一些跨國公司卻在中國汽車市場上,通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大幅抬高産品價格,控制零配件銷售等手段獲取暴利,嚴重侵害了消費者權益。
寶馬X5國外只賣30多萬元
在加拿大工作的瞿先生不久前從北美購置了一輛排量為3.0T的新款奧迪Q7,花了7.8萬加元,約合人民幣46萬元。日前他回到國內,看到同一款的進口汽車價格嚇了一跳,號稱大幅優惠之後還超過了100萬元。
“同樣的汽車在美國市場只賣6萬多美元,算起來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瞿先生對於外國汽車進入中國市場如此“天價”甚為不解。
然而,中國消費者似乎見怪不怪。一位進口汽車經銷商介紹,進口賓士350汽車在中國內地的報價為139.8萬元,而海外零售價在56萬元左右。還有的汽車差價更為離譜,如一款陸虎在中國內地報價為118萬多元,而海外僅合人民幣30多萬元;寶馬X5在中國內地報價為88萬多元,而海外僅合人民幣30多萬元,差價幾乎3倍。
同一款式汽車,差價為何如此巨大?許多年來,國外汽車廠商一直含糊其辭,宣稱中國進口汽車稅額高導致了售價提高。事實果真如此嗎?
刨去高額稅收,仍有鉅額利潤
“進口汽車需要繳納三種稅,即關稅、消費稅和增值稅,按照我國的稅率,排量超過4.0升的進口車按稅額最高一檔徵收,完稅後價格增加一倍左右;但絕大多數進口汽車沒有到這個排量,納稅低於這一稅率,然而它們在中國的銷價卻高得離譜。”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饒達坦言。
有關業內人士稱,某些外國汽車進入中國的到岸價已經加價,先將鉅額利潤留在了境外;其次是完稅以後,還要加上外國汽車廠在中國公司的利潤;另外,還有中國經銷商的利潤,這些費用最後都要由中國消費者承擔。“大體而言,外國汽車廠在中國內地銷售高檔車的利潤高於國際平均30%左右,沒有市場壟斷,哪來的如此暴利?”饒達如是説。
4S店渠道有利於操縱價格
上海市商務委機電處處長臧新興認為,除了市場需求旺盛導致價格堅挺以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外廠商不當利用了中國內地某些法規的“保護”。他介紹,中國加入WTO之後,進口汽車大量涌入,為了規範內地汽車市場,2005年出臺了《汽車産業政策》和《汽車品牌銷售實施管理辦法》,進口汽車流通經銷服務領域普遍實施4S店為基礎的單一模式。
“一些國外廠商濫用這一法規條款,通過境外總經銷商對包括定價權、零部件供應、售後服務等進行控制,造成進口汽車售價、配件維修價格十分昂貴。”臧新興説。
業內人士稱,在國外,一個汽車品牌有很多經銷商來經營,充分的市場競爭很難進行價格操縱,而在中國內地,從汽車銷售到零配件服務,只有單一的4S店渠道,因而從産品定價、零配件分撥、商務政策全是國外廠商説了算,很容易形成縱向壟斷。
利潤上拿大頭的是國外經銷商
更為嚴重的是,所有的經營風險皆由國內企業承擔。有的4S店人士反映,國外汽車廠商不顧市場承受能力,一味地向經銷商壓庫存,甚至把國外滯銷車型都投放到中國市場,一些經銷商不堪重負,出現嚴重虧損。“國外廠家為了控制市場價格,設置最低限價,經銷商一旦突破,就會受到嚴厲處罰,顯然涉嫌價格壟斷。”業內人士説。
一位進口汽車銷售企業負責人説:“目前進口汽車經銷商利潤普遍在10%以下,而國外總經銷商在20%以上,這種批零利潤倒挂的現象,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這種情況的嚴重性。”
鋻於有關進口汽車的政策需要改進,臧新興等業內人士呼籲,儘快調整現行《汽車産業政策》和《汽車品牌銷售實施管理辦法》,營造公平競爭的貿易環境。專家建議,對進口汽車進行反壟斷調查,對於限制競爭的價格操縱行為進行查處,特別是對於暴利行為,必須將其從市場交易中“擠”出去。據新華社 新華視點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