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體系應該高度統一
“我認為資本市場首先該做的,是讓投資者享受到經濟發展的紅利”,中國證券業協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湯世生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為助力“中國夢”的實現,監管層應保護公眾利益,面對市場“黑幕”,應著重處罰違規上市公司和仲介機構,並培育和尊重投資者,讓投資者通過資本市場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
資本市場政策
應延續、改革、創新
問:過去20餘年資本市場的發展影響深遠,但目前仍有觀點認為資本市場不夠成熟,投資者亦有所不滿。要實現“中國夢”,資本市場應該做些什麼?
湯世生:回答資本市場應該做什麼,首先要看過去20多年資本市場對國民經濟的五大貢獻:
一是為國有企業和私營個體經濟搭建公眾股權融資平臺。東歐劇變時,國有企業傾倒帶來國有企業重新分配的偏差,造成社會極大不公。而中國是先有資本市場,再進行傳統計劃經濟的改組,這樣使得我們在參與市場的過程中有了公平的制度。更形象地説,就是在大廈解體過程中搶磚頭,東歐是誰先搶走歸誰,中國是先通過資本市場形成價格,再通過公平交易享受改革的成果,形成投資主體的多元化。
二是《證券法》、《基金法》和《公司法》等諸多法律的不斷完善,建立了資本市場的法律體系。這些法律在制定過程中充分參考了成熟市場的經驗,界定了私有的許可權和産權交易的責權,使得財産的界定有法可循,為未來資産保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是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掛鉤,沒有資本市場的建設,會計制度的改革就沒有這麼快。
四是擺脫了過去計劃經濟的配置手段,通過股權投資、債務投資,公眾對經濟發展的參與度大幅提升,對經濟有了自己的判斷,使得中國經濟發展優勝劣汰,市場不斷健全。
五是初步建立了股權文化和代理人文化制度,公司上市後,投資者有權利去評價企業的操縱者。
可以説,這些是市場巨大的進步,歐美國家用了100年時間走完的路,我們只用了20多年時間。當然這個市場現在仍只是一個小孩,很多制度依然有些粗糙,我們要忍受“成長的煩惱”。因此,要談論資本市場能為國民經濟、能為“中國夢”做什麼,先要宏觀地看待上面的這些問題。
至於下一步監管部門應該怎麼做?有媒體報道證監會將要保持政策的延續性,其實這句話應該這麼理解:對過去正確的政策一定要堅持和延續,不足的政策則多加完善,瓶頸要突破創新。
讓投資者享受
經濟增長紅利
問:資本市場還需從哪些角度進行完善?應該延續、改革和創新什麼?
湯世生: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具體來看,近期監管層要做的,一是嚴格監管上市公司;二是熱情對待投資者;三是審慎對待機構放開;四是提高發行門檻,全力搞好新三板。
首先,明確證監會應以證券監督為主,把監管的注意力集中在資本品的製造端,而不是過於監管資本品的消費端及投資者。關注資本品的製造端,也就是集中精力監管上市公司,讓它們成為優秀、按照市場規律運作的好企業,嚴懲一切違規的企業,讓他們付出違規的代價。按照現行的法律讓他們對違規操作付出慘痛的代價,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使幾千家上市公司走上良性和健康發展的軌道。
其次,培育和尊重投資者。説句玩笑話,縣政府招商引資還要縣長親自給投資方作陪,我國已經有很多資金量上百萬上千萬的投資者,監管者是不是應該經常跟他們座談?聽一聽他們的聲音?上市公司對國民經濟作用巨大,但上市公司的背後,廣大的股民才是推動者。因此,必須讓投資者通過資本市場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通俗地説,就是能賺到錢。
再次,對機構不能過度放開。金融機構與投資者的資金息息相關,監管金融機構不是純粹的市場化放開的概念。現在不少機構都在關注證券行業的牌照,但是全面放開會導致現有的證券公司生存艱難、無序競爭,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我在資本市場裏工作了20多年,很清楚一些機構進入證券市場會做些什麼。而現在市場上的證券從業機構是經過證券行業“延安整風”和“三灣改編”洗禮的,是市場選擇淘汰下來的,不信任他們而把好壞未知的人放進來存在極大風險。因此,對於證券經紀機構的放開要慎之緩行,這是過去幾十年證券行業用汗水和鮮血換來的經驗。
最後,應提高主機板發行門檻,集中精力搞好新三板,鼓勵好的上市公司再融資和並購重組。未來則要逐步把IPO審查責任交給交易所,把機構和從業人員的管理交給自律性組織。證監會放權減負,進行真正的監管。
當然,對於資本市場助力“中國夢”的實現,我還有很多長遠的夢想:
一是中國資本市場一定要國際化,十年以後,投資者坐在家裏就能買到全世界的股票,能快速了解國外的上市公司,老百姓的投資和選擇是國際化的。這種國際化不僅僅是機構的國際化、産品的國際化,更是人才的國際化。資本市場是一個穿西裝的行業,我們要走出去、引進來。
二是金融監管體系應該高度統一,成立超級監管機構,打破銀證保分業監管的體系,減少監管成本和行政干預。現在各省都有銀證保監管部門和金融辦,分業監管下存在弊端,只有建立超級監管機構,才能整體判斷市場,深化市場改革。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