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三公”公開:難在決心,重在監督

2013-05-05 10:32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三公開支9000億”係捕風捉影》,人民日報“求證”欄目4月19日刊登的這篇調查,通過對“三公”開支數據多個版本的追訪核實,發現相關説法無依據,屬以訛傳訛。但圍繞“三公”開支的各種猜測,也代表了民眾對資訊更公開透明的期許。

  “三公”公開難在哪?“三公”內容如何更耐看?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三公”統計難,難在預算科目設置裏沒有“三公”一項

  關於“三公”公開,很多人認為很簡單:不就是吃了多少、用了多少,一項一項列出來不就行了?這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事實上,“三公”公開並非這麼簡單,難的背後有制度原因。

  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煒光説,雖然政府在財政管理上接納了民間“三公”的説法,但實際統計中並沒有這方面的科目。

  李煒光介紹,我國《預演算法》規定的預算支出包括:經濟建設支出,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支出,國家管理費用支出,國防支出,各項補貼支出和其他支出,這是一種功能性的分類而非經濟性的分類。預算科目設置裏也沒有“三公”這一項,要公佈“三公”支出,必須把分散在各項支出中“三公”的數額分別統計出來,這種統計可能不夠準確和規範。

  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范柏乃教授認為,提升財政預算的科學化水準,關鍵是要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將政府的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都納入預算,實行統一完整規範的管理。在法律上,要進一步厘清“三公”消費的概念、標準和統計口徑。

  “對預算外資金控制比較薄弱,也是‘三公’難公開的原因之一。”李煒光介紹,2010年,財政部下發通知,規定自2011年1月1日起,中央各部門各單位的全部預算外收入納入預算管理,收入全額上繳國庫。但要注意的是,納入預算管理和納入預算的含義並不完全相同。納入預算管理仍然是政府管理,納入預算則意味著要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以及公眾更加嚴格的監督和問責。

  “‘三公’經費是黨政機關維持運轉或完成相關工作任務的‘支出’,但究竟哪些支出是必須的,哪些是合理的,需要在‘三公’公開進程中逐步探索解決。”李煒光説,在“三公”統計沒有嚴格的法律規定、相關會計財務制度尚不夠完善的情況下,“三公”經費怎麼測算、誰來測算、什麼時候公佈、具體公佈到什麼程度、如何答覆公眾的質詢、誰來監督、如何追責和糾錯……這些都是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必須納入議事日程。

[責任編輯: 吳曉寒]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