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老人們在公園休憩,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公園會變得越來越熱鬧。
城市老人直言 養老金難以應對上漲的物價
應付日常開支沒問題 但沒有富餘 不敢生病
每月兩三千元的養老金是多了還是少了?這是絕大多數受訪的廣州老人的養老金收入水準。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的家庭子女收入高且孝順,老人哪怕沒退休金也能安享晚年;有的有災有病,養老金用得捉襟見肘,加之子女“啃老”,在錢越來越不經花的當下,只能“一個銅板掰成兩半花”。
本報記者採訪了多名中低養老金收入水準的廣州城市老人,試圖通過一個個實例,來描繪出城市老人養老金收支情況的圖景。
轉制後退休難免失落 退休金兩三千不算少
劉先生氣質斯文,作為曾經的“國家幹部”,他説起話來頭頭是道。退休10多年來,劉先生喜歡跟老伴到處遊玩,還經常找老同學們聚會,一起回憶舊時光。
劉先生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他所在的企業在國企改革大潮轉机制了,他的身份隨之從原來的“國家幹部”變成了“企業幹部”。當年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的他後來以企業高管的身份退休,但每個月拿到手的養老金也只有3000多元,在他看來,並不多。
“從企業退下來,無論是工人還是廠長,養老金都一樣。”劉先生説,“我希望能夠盡可能地提高我們這些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準,當年身份的轉變畢竟是服從國家的需要。”
70多歲的張先生老兩口都是退休工人,曾幾何時,這種“夫妻檔”是多麼令人羨慕。只不過,他倆當年為之奮鬥的工廠如今都已不復存在。“我是機械廠的工人,我愛人是廣州洗衣機廠的工人,都是國有企業。”張先生告訴記者,退休之後,工廠已不復存在。
如今,張先生每月的養老金收入約為3200元,張太太約為2500多元,他們感覺已足夠應付生活,但不能大手大腳。每逢節假日,張先生都會感到失落,那些“有單位”的退休工人,會收到來自原單位的慰問金、慰問品;像他們這種“沒單位”的,只能從街道領幾十元過節費。
“還好兒子挺爭氣,有份不錯的工作,還會時不時地給我們點錢,請我們吃頓飯。”張先生説他挺知足。
66歲的李女士身形瘦弱,身體狀態不是很好,她説她腰痛比較嚴重,後來惡化為手痛腳痛,經常需要做理療,每次都要花去大約300元,理療費還不能用醫保報銷,對她來説,這筆經濟負擔非常重,以至於不敢輕易去看病。
“我原來是越秀區水電安裝工程隊的倉庫保管員,上世紀90年代單位被撤銷了,我也就下崗了,下崗多年後才退休。當時工齡不夠,我就花錢買夠了15年的工齡,這才能享受到社保待遇。現在每個月拿1600多元錢的養老金。”李女士告訴記者。
丈夫多年前過世了,李女士如今跟兩個女兒相依為命。“二女兒幾年前離婚了,她身體有病,沒法出去工作。但大女兒實在是太好了。”説起大女兒,李女士一下子來了精神,“大女兒非常顧家,每隔一個禮拜一定會回家來看看,照顧妹妹,然後給我們一筆生活費。她實在太好了,其實她自己一個月也不過賺幾千元而已。”家人之間的接濟,彌補了養老金的捉襟見肘。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