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中國保險公司數量已從2002年的57家發展到158家。這也給風險控制帶來了較大的挑戰。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保監會副主席李克穆接受了《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的採訪。
積極與審慎並重
《中國經濟週刊》:金融危機中美國的表現給保險業發展帶來什麼啟示?
李克穆:從現在看,金融危機期間,美國的保險業務沒有發生大的問題,問題出在金融業的衍生産品上,在操作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互換)衍生産品時發生了重大問題。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卸任後回顧説,美國對於金融産品基本沒有監管,現在看來這是個失誤。美國當時的財長鮑爾森也講到,美國的金融監管充滿漏洞,對於金融衍生産品的監管失控。這是個教訓,我們對於衍生産品的監管要積極和審慎並重。
《中國經濟週刊》:對保險業衍生産品監管的具體思路是什麼?
李克穆:對衍生品嚴格的管控,比如説最近對於保險産品,我們也允許其介入衍生産品的領域,但是每一項要堅持審核或備案,因為我們非常關注保險資金的運用,這關係到保險業的興衰。
在全球化的今天,該開放還是要開放,但開放的過程要適當把控。對於衍生産品,我們要堅持“積極推進”和“審慎監管”的思路。
《中國經濟週刊》:現在,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開始“走出去”,如何防範可能産生的風險?
李克穆:到現在為止,大概七八家較大型的保險公司在香港設立了資産管理公司,這些公司實際上就是“走出去”了,因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它們在香港怎樣運作很關鍵。
我們已經到了走出去的階段,如何避免國際金融危機當中金融衍生産品發生的種種問題很重要。
所以,在金融衍生産品這個領域,一是審慎推進,二是具體結合中國國情,三是造就一批合格的金融家和監管者——當你走出國門,要進行資金操作時,沒有合格的專家絕對不行,有時,那些操作了很多年的華爾街老手都會出問題。
償付能力是關鍵指標
《中國經濟週刊》:為了防控風險,對於一些長期償付能力不強的保險公司,監管層是什麼態度?
李克穆:償付能力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保險業償付能力不足的情況曾一度比較嚴重。不過,現在大的保險公司上市以後,償付能力有了好轉,目前還有少數公司償付能力不足,當它償付能力不足的時候,監管層會限制它的業務,會督促其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彌補,使償付能力變得充足。直到補足償付能力之後再開展業務。
《中國經濟週刊》:保險業有沒有退出機制?
李克穆:如果公司彌補不了償付能力,走向嚴重的財務問題,它可能就會走向終結。銀行、證券、保險都有這個問題,任何一個企業一定是有生有死、優勝劣汰。
保險業內現在有150多家保險公司,也進入了一個兼併重組的階段,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會增強一些保險公司的實力,也是準入退出機制的一種新表現。
《中國經濟週刊》:很多企業跨界經營金融業,您怎麼看?
李克穆:現在這種情況很多,國際上有很多大型企業集團建造了自己的金融板塊,現在我們的大集團也在建造它們的金融板塊,過去主要是成立財務公司,現在業務越來越廣泛,這是屬於企業自身的戰略決策。比如一些央企就設立了保險公司,且實力還比較強。
從監管層來講,在企業提出申請以後,我們核準時看它是否符合監管要求標準,如果符合,希望它們能夠審慎經營好。記者 李妍 李勇
[責任編輯: 王君飛]